党校始终不变的初心就是为党育才、为党献策。坚守党校初心,就必须在培养造就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执政骨干队伍上积极作为。浙江省委党校深入践行党校初心,首要的是教学先行,通过实施教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掌握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并运用相应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相应教学关键环节和要素的供给效能,有效形成学习过程的正向反馈,切实增强教学吸引力感染力,高质量精准化做好为党育才工作。把握“求真求实”的心理,提升教学生命力。“真”是真实、客观、准确,“实”是实用,党员干部来党校是为了学习党的理论、接受党的教育,取干事创业的“真经”。因此,党校教学要注重讲全讲准、讲深讲活,切实做好调查研究,厘清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摸清学员所思所惑,用准确的观点、翔实的数据、缜密的逻辑来彰显思想的伟力。这要求党校教学做到以下四点:一是时代性。党校肩负着学习好、研究好、宣传好党的创新理论的时代使命,要让党员干部真学真信真用。党校教学要始终贯穿信仰、信念、信心,深学细悟,以严谨求实的态度传好马克思主义真理之道、授好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之业、解好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所遇之惑。二是鲜活性。注重教学内容的新颖性、鲜活性和时效性,着眼于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力宣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宣讲党中央的新政策新部署新要求,宣讲各地在实践创造中涌现的典型经验和鲜活案例,帮助学员开拓思路、开阔视野。三是准确性。必须确保党校教学的权威性可靠性准确性,对呈现在课堂上的资料来源、信息渠道、知识可信度要严格核实、严加把关,确保政治零失误、内容零差错。四是实效性。坚持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原则,不断拓宽教学渠道、创新教学方法,变传统讲授的教学模式为体验式实践式研究式教学,让学员带着问题走入社会大课堂,在参与社会调查、参观、研讨等活动中提升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握“求深求广”心理,提升教学说服力。党员干部来党校“取真经”,必然希望汲取深入的理论阐释、精准的问题导向、广博的国际视野、深刻的历史参照。党校教学应引导学员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政治的高度、理论的深度、视野的广度上提升学习培训的延展性、挖掘性和深刻性。体现政治高度。将旗帜鲜明讲政治作为教学的第一使命、第一要求,提高“政治三力”,从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去传道授业、解疑释惑,用正确的思想理论去守护马克思主义前沿阵地,筑牢“吾道一以贯之”的政治根基。体现理论深度。在教学设计时应从学员的知识盲点、思维堵点、实操难点出发,搭建理论分析框架,用学术逻辑、学术思维去阐释、梳理、讲述,既讲清其“然”,更讲清其“所以然”,切实用透彻的学理分析去回应学员、说服学员、引导学员。体现视野广度。要深刻立足“国之大者”“省之大计”“民之大事”,时刻关注党中央以及省委的关切和部署,才能更好地把握“时”与“势”,理清“位”与“责”,植“根”与“魂”;♘只有不断拓宽国际视野、历史视野,才能铸就大的思想格局、理论格局和政治格局,才能从知识的宽度、国际的广度和历史的深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把握“求近求同”心理,提升教学感召力。要想在课堂上抓住不同学员的兴趣点关注点,使之坐得住听得进,就得用“求近求同”的思维去开展教学,结合本地实际、结合社会热点难点去宣讲。注重事例选择上的亲和力。抓住“地域接近”“立场接近”的心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真实可靠的数据讲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案例,使课堂贴近生活、贴近人心,更易感易触易亲近易借鉴,更易激发学员的思想共振。注重情感共鸣上的互动力。“情”是激活党校教学“一池春水”的关键钥匙。紧扣学员“感情接近”的心理,以情感为媒介,用高尚的道德素养感染人,用广博精深的学问影响人、用真挚朴素的情感触动人,拉近思想距离和情感距离,促使心意相通、情感共鸣,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应。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党性教育“实境课堂”,以情景式、沉浸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