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主体性教育文献综述一、国外主体性教育思想的演变历程(一)主体性教育思想的萌芽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最早探讨了主体性教育思想。这一思想的提出与他的自由教育思想息息相关,他把对理性的发展看作自由教育目的的终极追求,认为理性是人的决定性的形式或思想,推动和指导人的发展过程。按照自由教育的目的,生活的最高目标是幸福,他把幸福主要指向沉思的生活,因此,沉思是最高的人类活动,不仅如此,沉思活动还伴随着最强烈、最纯粹也是最可靠的快乐,这也是一个人自我价值和主体性得以充分实现和自由发挥的过程。到了古罗马,体良和普鲁塔克教育思想中的主体性体♘现的最为明显。体良的认为不能够强迫学生学习,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意愿,让学生主动学习。在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方面,他提出了如下策略: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对待学生,教师慈父般的态度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回报;其次,要讲究提问艺术。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以此唤起学生的兴趣和对学生的判断力进行测验。在♘体良看来,爱好游戏是儿童天性活泼的标志。儿童非常喜欢游戏,会在游戏中主动学习,那我们就应该使学习变成一种游戏。最后,因材施教,♘体良看到了因材施教能增加儿童的力量,它能够促进儿童独特的发展,辅之以认真的训练,才能使自然的爱好增加力量。古罗马的普鲁塔克非常重视学生学习的内在力量的唤醒,他最主要的关注点是唤醒和激发道德心的内在力量,激发心智使其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家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极大的热情复兴古代文化,培养具有人文主义理念的多才多艺的各种人才。英国史学家西蒙兹认为人们是如此精力充沛和自有主见,都感到探索的愉快。这些人文主义教育家们还建构了主体性教学的原则,主要包括顺应自然原则、自由性原则、直观教学原则、兴趣教学原则、理解与批判原则、游戏活动原则、表扬与鼓励原则,这些主体性原则主张把人看作一切事物的前提、最终本质和根源。夸美纽斯继承了人文主义教育家的主体性教育思想,提出了激发学生求知欲原则、自然性原则、从实践中学原则、游戏活动原则、直观教学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主体性教学原则。他强调,除非学生求知欲旺盛,否则,就不要施教。主体性教育思想从亚里士多德到夸美纽斯的发展尽管处在萌芽阶段,还不系统,但它为后世的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光亮。(二)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形成18世纪,卢梭以性善论为指导,在批判封建教育的基础上,建构了较为系统的主体性教育思想,推动了西方主体性教育思想发展新阶段的出现。他关注之域是非理性,认为主体性教育目的就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有主见、不盲从权威的主体性人才,反对对童年期的儿童实施理性教育,而主张实施“消极教育”,体现了对儿童最大的关爱。他还提出了实现主体性教育的路径,主要包括让儿童率性发展、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发现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从活动和游戏中学习等。(三)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到了19世纪,心理化自然教育家在卢梭的影响下,都从心理学的视角对主体性教育思想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裴斯泰洛齐认为传统教育关注的是空洞词语的教学,采用的违背自然规律、不符合心理学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性,这类学校教育出来的人带有一种人为的虚假色彩,这一色彩掩盖了内在自然形成力量的不足,他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路径:直观教学、整体性教学、顺应自然、兴趣教学、自我教育和教育爱。他意识到“内发论”的重要价值,道德力量、精神力量和体力的发展都离不开奋发力的觉醒。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死记硬背的学习会导致儿童厌恶学习并且对其他可能的思想加以排斥,这无疑阻碍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新思想的产生,要求教师不要进行过度的教育,要避免运用一切不必要的强制。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方面,他提出了尊重个性、兴趣教学、活动教学和主动性原则,他要求教师不要脱离兴趣,而应该对之加以激发和引导,这是教学的根本任务。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是在教师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视野中展开主体性教育思想的。由于教育教学手段的主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