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试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认同逻辑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这块文化沃土上产生,经历契合、趋同、创新与升华,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其演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而获得文化认同的历史过程,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碰撞、融和、会通的发展规律。从文化认同的逻辑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与中国社会的客观状况和实际需求存在实践价值的契合;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与中国文化中的民生思想有着利益诉求的趋同;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融通共生,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创新与升华,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客观规律。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认同;中国文化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人面临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文化遭遇空前危机与极大挑战。到了二十世纪初,中国人选择、接纳、传播、运用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而产生中国化、民族化、本土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这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文化认同蕴涵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普遍真理的认同、认可乃至信仰;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优秀的科学理论成果和最先进的精神文化思想;三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推动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地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重构中国人民的民族文化认同,形成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身份确认。理论交融、融通的基础是文化认同,理论创新离不开异域文化的交流与思想碰撞,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与各国实践、历史文化相结合,不断增添其理论宝库中的新内容,能够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西文化迥异彰显世界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在与各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的结合过程中,其指导思想作用的发挥,有赖于其与各国文化的深度对接、交互与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以文化人、创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演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碰撞、契合、认同、融通的历史进程。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中国文化对马克思主义认同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曲折前进的。从文化视角研究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认同逻辑及客观规律,能够促进我们更加深入学习、理解、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一、实践价值契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与中国社会的实际需求相适应1840年,西方列强用枪炮打开中国的国门,至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沦为“洋人朝廷”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由于阶级的缺陷和缺乏革命理论的指导,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革命的重担落在了中国无产阶级身上。无产阶级要担当起这一重任,就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给予其透视时代风云的慧眼和破除思想迷信、寻求科学真理的认识工具,指引中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引革命前进方向的光辉旗帜,其理论价值体现为马克思主义能够指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斗爭的胜利,其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是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思想认识工具和实践斗争武器。如何看待中国与世界?怎样对待西方的坚船利炮及其思想政治制度?尽管有识之士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主张,但近代中国人民仍然缺乏切实可行、实用有效的科学思想方法和理论认识工具指导中国革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重农抑商的历史惯性,阻碍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隋唐以来的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在认识世界特别是改造世界方面,中华民族尤其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