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主题教育 林秘书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教师学科育德智慧生成的三条路径.docxVIP专享VIP免费

教师学科育德智慧生成的三条路径.docx_第1页
教师学科育德智慧生成的三条路径.docx_第2页
教师学科育德智慧生成的三条路径.docx_第3页
教师学科育德智慧生成的三条路径每位教师都需要不断提升育人水平,完成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的价值转向。但这不是提要求、靠检查就能实现的,需要从日常的教研改进以及师生行为上共同塑造,形成师生共同的学习文化,形成学科教学中良好的育人土壤。小学阶段每学年大约有1,200学时,每节课的质量都将学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了起来,对打好学生的人生底色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一般会通过三条路径去落实德育目标。一是抓牢学科本身所蕴含的独特德育价值;二是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认知升华以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三是关注重大的、真实的,生活中的关键事件,这些事件是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教育的良好契机。实践中,我们通过研制课堂学习标准,以引导教师能够主动将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德育要素凸显于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以一致的积极行为,共同营造民主、开放的探索学习氛围;借助“人生大课”的开发和研制,拓展教师的思想和学识,为其大德育观的形成提供支撑。一、学习标准:挖掘学科育德的内蕴我们从真实任务、学习支持、有问题有互动、学习评价等四个维度研制了“引导性学习标准”,围绕大任务驱动这一关键引擎,每一个维度之下都有清晰的行为目标要求。例如学习支持维度下的目标有:接纳学生的奇思妙想;关注学生的分享及关键要点的提炼和表达;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学习单、操作资源、拓展资料等;在学习空间里张贴阅读的方法、合作规则、研究方法等学习工具;创设开放的、有挑战的真实情境任务,儿童世界虚拟的情境任务以及学科探究产生的关键问题,等等。通过这样的学习标准的引导,聚合不同教师、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共同贡献,形成相生相长的合力效应,将德育融入在教学过程中。比如,四年级学生学习“空间与位置”,教师设计的大任务就是:想办法告诉救援船,故障船在灯塔的什么位置?这是一个开放性的任务,因而每名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并通过表达表现出他们思维的差异及多样性,形成生生互动的良好学习资源。有的学生只有距离的表达,有的学生只有方位的表达,有的学生理解到需要综合距离和方位,但又不够精准……于是,经过思维的碰撞,学生意识到只有统筹考虑方位、距离,再加上角度,才能成为描述故障船方位的最精准的“数学语言”。完美的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体会并锻炼严谨思考、积极交流、理解争议等良好品质的过程。再如,五年级数学“平均数再认识”一课,围绕“1.2米免票线要不要提高?”这一真实问题,老师们通过数学与道德与法治的跨学科合作,展开了一场大单元的学习。两名学科老师共同备课,协商上课。历时一周的时间,带领学生围绕主题一起了解政策、分享乘车的经历、制定初步方案、体验公共政策制定的流程、了解数据收集的范围和方法、数据处理的方法等,使学生从中学习到平均数的代表性价值以及极端数据对于平均数的影响;认识到平均数的敏感性,感悟平均数的特点。这样的教学过程对于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培养其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具有重要的意义。二、行为引导:重塑学科育德的氛围每位教师都需要不断提升育人水平,完成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育人的价值转向。但这不是提要求、靠检查就能实现的,需要从日常的教研改进以及师生行为上共同塑造,形成师生共同的学习文化,形成学科教学中良好的育人土壤。每门学科每周都有两节课,将近90分钟的教师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师整体育人水平的提升。所以我们采用板块式的教研模式,将重点教研专题分解为不同关注点,形成共同研究的主题。比如,10分钟的学科育德经验发现和分享、10分钟的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等,促进教师间形成经验共享、问题共治的研究文化。不同学科中德育要素的挖掘、教学过程中“工程性”思维的运用,以及学科育德的“导师型”分享等,有助于促进教师群体达成共识、形成合力,逐步建构起有效的课堂学习环境,使课堂从单一的教师讲解走向开放的师生互研;从一问一答式的学习走向深度对话。这样,“顺畅”的课堂越来越少,充满挑战、困难的课堂越来越有生命力,学生们在克服困难中获得了真实的成长。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不断暴露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捕...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