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领导干部务必要做好修身的人生必修课〔摘要〕儒家奉行内圣外王的王道政治,修身成为执政根基稳固的一把历史密钥。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的现实要求,领导干部要廉洁修身,形成中国共产党特有的修身文化。修身最本真的体现就是复归于初心。信而守道,领导干部强化信仰才能真正做到修身自律。〔关键词〕领导干部;自律;道德修养;内圣外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国传统国家治理,实行内圣外王的王道政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根本,是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前提和起点。习近平指出:“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老老实实向人民群众学习,时时处处见贤思齐,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人心、赢得事业成就。”〔1〕作为从严治党的重要维度,在严惩腐败的同时,也必须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自律。既要依规治党,也要以德治党。无论从历史经验总结,还是从现实需要来看,修身都是领导干部不可或缺的人生必修课。一、内圣外王:修身是执政根基稳固的历史密钥自国家形态出现,如何保障政权的长盛不衰,就成为执政者探求的永恒主题。周公提出天命无常,惟德是辅,主张以德配天,把天命与人的德性结合起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孔子倡仁礼治国,孟子主张仁政,皆因不合时宜终未实践。秦武力统一六国,然严刑峻法,二世而亡。汉初兴黄老之术,意在纠正秦之暴政,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开始凸显,地方势力不断增长,强化中央政权成为时代诉求。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建立了封建“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儒家思想自此上升为国家意志。由此,虽朝代不断更迭,而儒家所倡导的王道政治却成为永恒律令,内圣外王则成为支撑王道政治的内在根据。拨开历史的神秘面纱,内圣外王,获得执政稳固的秘密就在于修身,修身成为打开执政稳固的历史密钥。内圣外王,是指不断加强修身,通过养成内在高尚的圣人德性,进而实现外在治国安邦的王道政治理想。在儒家看来,内圣就能实现外王。孔子论述到:“远人不服,修文德以来之。”内圣是基础,只有不断地修养身心,成为“仁人”“君子”,达到内圣,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而内圣只有达到外王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儒家主张忠恕之道,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儒家以己推人,主张自己立身通达了,也要让别人立身通达,这才真正做到了“仁”,也才真正实现了“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外王作为儒家的政治伦理追求,这一思想在《大学》中集中体现,三纲八目把内圣外王的政治追求进行了生动展现。《大学》开篇即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儒家的三纲,把个人德性的完善看作是最终极的目的。按照三纲,又具体形成了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条目(步骤)被视为儒家实现“内圣外王”之道的途径。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也就是修身,被视为内圣之业,而治国、平天下则被视为外王之业。归根到底,“内圣”就是修身养德,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治国、平天下,去践行治国安邦的政治理想。内圣外王其实质就是王道政治的实践,就是实现孔子所主张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内圣外王”的统一作为儒家政治追求的最高境界,以“修己”为起点,以“治国平天下”为终点,体现了道德与政治的高度统一。道德与政治的统一,也就是由“内圣”到“外王”的王道政治,成为我国历史上国家政治的最佳模式。《汉书·匡衡传》记载:“贤者在位,能者布职,朝廷崇礼,百僚敬让。道德之行,由内及外,自近者始,然后民知所法,迁善日进而不自知。”书中描述了由内圣而实现外王的美好社会状态。由内圣而实现外王,就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成为符合统治者所需要的道德高尚之人。因此,德性成为我国历史上选人用人的主要标准。中国文化当中生发出一种特有的德才之辩,并由此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