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XX市外事办公室党组关于2022年以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情况的自查报告根据有关要求,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与主要成效2022年以来,我办党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对外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外事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复杂性,始终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根本性任务来抓。党组切实履行主体责任,成立了由党组书记任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与外事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三年来,党组累计召开21次专题会议研究意识形态工作,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38次,组织全办党员干部参加各类政治理论培训700余人次。在工作中,我们牢牢掌握对外话语权,成功举办“感知XX”等系列对外宣传活动,在涉外交流中有效传递了XX声音,未发生重大意识形态安全事件,为全市对外开放营造了良好的思想舆论环境。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我办党组清醒地认识到,对标对表中央和省、市委的高标准严要求,我办意识形态工作仍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反映了我们工作中的短板和弱项,更对新时代外事工作的健康发展构成了潜在风险。(一)政治理论学习与外事工作实践“两张皮”现象突出,学用结合不紧密党组虽能按期完成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等“规定动作”,但在学习的深度、研讨的质量和成果的转化上存在明显不足,未能真正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指导外事工作、防范化解涉外风险的锐利思想武器。一是学习内容与业务工作贴合度不高。在2023年至2025年8月的30次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中,有18次学习议题是完全根据上级下发的通用学习清单安排的,仅有4次是紧密围绕当前国际形势、我市对外开放战略和涉外意识形态斗争新动向设置的专题研讨。以2024年第三季度的学习为例,在研究某区域合作协定时,中心组学习仅停留在传达文件精神层面,对于协定背后可能隐藏的意识形态渗透风险、如何利用该平台讲好XX故事等深层次问题,研讨记录中未见有实质性讨论,导致业务干部在实际对接外方时,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不足。二是研讨交流流于形式,深度不足。在中心组学习的研讨环节,存在“以读代讲、以传达代替研讨”的现象。对2024年全年12次中心组学习的发言记录进行统计分析,班子成员的发言内容中,原文读稿、复述学习材料的篇幅平均占比超过75%,结合分管领域工作实际、主动查摆问题、提出对策建议的内容不足15%。如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述时,3位班子成员的发言稿高度雷同,均是宏观论述其重要意义,却没有一人能结合我市与XX国XX市结好30周年系列活动,具体分析如何防范对方借文化交流之名、行价值观输出之实的风险。三是学习成果转化渠道不畅。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但我办尚未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成果转化评估机制。2023年,我办组织全办干部赴XX先进地区考察外事宣传工作,形成了1份高质量的考察报告,提出了5条具体建议。但时至今日,除建议中的“优化官方外语网站版面”这一项得到落实外,其余4条关于“建立海外社交媒体矩阵”“打造‘一国一策’宣传产品”“培养本土外宣人才”等核心建议,均因“人手不足”“预算紧张”等原因被长期搁置,考察学习的成果未能有效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际成效。(二)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存在明显短板,风险防控意识不强外事工作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但我办在管好、用好各类线上线下阵地方面,还存在不少漏洞和薄弱环节,未能做到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一是对外宣传平台内容审核把关不严。我办运营的“XX市外事”微信公众号,是向外界展示我市形象的重要窗口。经复查,2023年5月11日发布的推文《走进友城XX:探寻别样的都市魅力》,全文超过2000字,配图15张,详细介绍了友城的风土人情和经济发展,但我市元素仅在文末以“XX市与XX市是友好城市”一句带过,主客倒置,未能体现对外宣传的根本立场,客观上起到了为外方“作嫁衣”的效果,发布后阅读量超过5000,造成了一定的负面舆情。此事暴露出我办内容发布“三审三校”制度执行不力,责任编辑、部门负责人和分管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