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联两包”开启村级治理新格局石门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面积3970平方公里,总人口67万人,辖331个村(社区),70%以上为山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近年来,石门县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新时代新形势下乡村治理的新要求,坚持“党建引领、网格治理”的思路,探索村以下微治理路径,形成了以屋场为微治理单元的“两联两包”村级治理模式,即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党组织、自治组织联动包片区,党员、屋场员联户包屋场,通过坚持“五个融合”、建立“六项制度”、促进“七个任务”落实,大幅提升了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治理更加有效、高效。一、下沉治理触角,小屋场编织大网络坚持以小治求大治,将治理的触角下沉延伸到屋场,通过强化屋场微治理,汇点成面,形成全域覆盖的治理大网络,乡村治理更加精细化、精准化。一是科学划分治理单元。打破原自然村、组的区划旧格局,按照“地域相邻、产业趋同、风俗相近、规模适度群众认同”原则,实行区划重整、组织重构。每个行政村划分一定数量的片区,片区内划分若干个屋场,形成以屋场为单位的微治理单元。全县27个乡(镇、区、街道)、农林场的316个村(社区)(除城市社区外)共划分了1058个片区、3627个屋场。二是有效整合治理组织。调整原村(社区)党支部划分,结合片区、屋场划分,在片区上建党支部,屋场上建党小组。片区设片长,屋场设一名屋场长、若干名屋场员在村统一成立自治联合会,由村委会负责管理,下设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环境卫生协会、矛盾纠纷调解协会道德评议团、法律服务团等协会组织。自治联合会在村“两委”的领导下,指导和配合片区、屋场开展好屋场治理,与片区、屋场整体联动,形成工作合力。三是广泛汇聚治理力量。实施“头雁工程”,大力招引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回乡担任村(社区)干部。广泛选贤任能,注重从无职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两代表一委员”、贤达能人等人群中民主推荐优秀人才担任片长、屋场长、屋场员和自治联合会、协会成员,配齐、配强村(社区)治理队伍力量。目前,全县村(社区)干部平均年龄40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42.6%,党组织书记平均年龄44岁;全县共推选出1058个片长、3627个屋场长、6334个屋场员,同时聘请了101名社会知名人士担任名誉村主任,配合村(社区)党组织参与村级治理事务。二、健全屋场制度,小制度发挥大作用为充分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石门县立足屋场微单元,建立健全了屋场微治理制度体系,极大调动了群众参与自治的积极性,增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行动自觉。一是开好“屋场会”,群众唱主角,事在屋场办。每月由屋场长主持召开“屋场会”,根据会议内容邀请村(社区)干部、协会成员、联村乡镇干部等参加。“屋场会”上主要开展“四讲三协商”,讲政策法规、讲发展思路、讲意见建议、讲先进典型,并就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务等开展治理协商。需要协商办理的具体事项、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等,按照“说、议、办、评”4个步骤,屋场群众围坐在一起,自己就能商量着解决,“屋场会”上解决不了的事情,再提级到片区和村(社区)办理。2021年春耕以来,全县召开了1万多场“屋场会”,下发各类生产技术指导资料10万余份,收集各类意见建议7994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462起。二是实施“互帮互联”,建立共同体,实现同发展。充分发挥党员、屋场员先进带动作用,每个屋场员和有能力的党员分别包联一定数量的普通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落实“五联十上门”的帮联任务,做到联发展、联稳定、联民生、联环境、联民风,坚持政策法规上门宣讲、产业发展上门指导、大小困难上门帮助、身心健康上门看望、突发事件上门应对、意见建议上门收集、不便事宜上门帮办、矛盾纠纷上门劝解、环境卫生上门督促美德新风上门倡导,带领和帮助普通农户共同发展进步。目前,全县开展帮联的党员、屋场员共计16229人,帮联农户16万余户,实现了帮联不漏户、服务全覆盖。三是开展“屋场创建”,小投入撬动大改善,共建美丽家园。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幸福屋场”“美丽庭院”“卫生农家”等创建活动,建立长效考评机制,县、乡两级每年拿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