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探索并科学回答的重大时代课题。2018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系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深刻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鲜明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开创发展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97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中华5000多年文明中走来。中国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5000多年中华文明分不开的。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滋养。中华民族的独特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决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必然会有自己的特色。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2021年3月,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进一步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也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只有重视挖掘中华5000多年文明中的精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丰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寄托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意愿和期盼,凝聚着千千万万革命先烈的奋斗和牺牲,凝聚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奋斗和实践,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振兴,中国人民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历史证明,不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的自强运动,各种名目的改良主义,旧式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不能让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稳定下来,也都谈不上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