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党课讲稿同志们:整整80年了,1945年8月15日,这一刻永远定格在历史中,值得每一位中华儿女铭记。日本的投降,是中国人民历经十四年浴血奋战的结果,是正义战胜邪恶的伟大胜利。八十年后的中国,山河无恙、国泰民安、繁荣昌盛,但我们绝不能忘记,今天的和平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防止悲剧重演,从抗战的胜利中汲取前进的力量,传承并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正如那句铿锵的话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3500万军民伤亡,是一个怎样沉重的数字?它意味着,如今活着的中国人中,每四位就有一位先人倒在日军的屠刀之下。如果骸骨能够堆积,它将比珠穆朗玛峰高出183倍;如果鲜血能够汇流,它将染红长江整整四个月。八十年前,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而今天,我们以这堂党课回顾那艰苦卓绝的十四年,缅怀举国悲怆的三千五百万同胞,回望那段山河破碎的历史,告诉自己:不能忘记他们曾经的绝望。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20个小时之内,日军调动13列军车开赴沈阳。南满铁路被炸毁的一刻,日军早已埋伏在北大营外。面对500多名持枪日军,八千东北军接到的命令却是“枪械入库,绝不抵抗”。刀已架在脖子上,蒋介石却仍幻想这是一场“可调解的冲突”。那一夜,日军仅以伤亡25人的代价占领沈阳,缴获8万支步枪、600门重炮、百万发弹药以及数百架飞机。事变之前,日本自己也并无必胜把握。他们没想到会如此顺利——我们更没想到,竟因一纸“不抵抗”政策,沈阳沦陷,日军沿南满铁路长驱直入,开启了东北沦陷的倒计时,也拉开了十四年人间炼狱的序幕。9月19日凌晨,日军空袭长春,七千守军因高层溃逃而失守,当晚十点,长春陷落。短短两天后,卖国贼熙洽开城投降,日军兵不血刃占领吉林。百姓蜷缩于家中,门外是日军皮靴踏碎长街的声响。人们没有盼来收复失地的军队,却等来了名为“亡国奴”的枷锁。1931年11月,马占山率部死守嫩江桥,打响了中国军队武装抗日的第一枪。他说:“在此国家多难之秋,三省已亡其二。‘死战’是什么意思?就是哪怕敌人有坦克、飞机、重炮,而我们只有步枪,也要高唱为国赴死的挽歌。宁可横尸遍野、血染嫩江,也绝不投降!”140名敢死队员以汉阳造步枪击落敌机,激战16昼夜,虽弹尽粮绝,仍歼敌数千,举国为之振奋,东北似乎迎来了一线曙光。可惜这希望如星火般转瞬即逝。三万日军增援压境,马占山在撤退的最后时刻,怔怔望向锦州——那里本应有张学良承诺的援军,可他眼中只有苍茫雪原。1932年2月5日,日军占领哈尔滨,东三省全部沦陷。这一天,正是中国农历除夕,本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东北却迎来了至暗的十四年。短短140天,128万平方公里国土、3000万同胞沦入敌手,备受凌辱。日本在侵略东北的过程中烧杀淫掠,无恶不作。自九一八事变到1932年底就有23662名中国居民被杀害,无数的枪支弹药、飞机、金库全部被日军缴获,损失高达178亿元。东北的沦陷解决了日本资源匮乏的问题,中国损失了1/3的森林、铁矿和煤矿,4/10的铁路,7/10的大豆产量,3/5的出口贸易,以及93%的石油,23%的电力,55%的黄金。这些资源大大增强了日本的实力,使其迈出了更大规模侵华的步伐。从那一天起,白山黑水间抗联崛起,赫哲族下水、鄂伦春人下山,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他们以血肉之躯扛起民族的危难。“抗联从此过,子孙不断头。”既然不愿做奴隶,那就为尚未出生的后代,以血肉筑起新的长城。日军占领东北后,手无寸铁的百姓命如草芥。731部队的人体实验、细菌战、奸淫掳掠……十四年间,东三省有据可查的平民伤亡高达619.4万人。那时的东北,最深的绝望是——“为何不抵抗?”是数百万日军逼着三十万东北军流亡关内,转战全国,却再也回不到故乡。如来写作网东北失陷后,抗日救国的浪潮席卷全国。但日军故技重施将矛头指向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蒋光鼐、蔡廷锴率领第十九路军奋勇抵抗,以劣势装备顽强血战33天,迫使日军三易主帅、损兵近万。虽最终国民政府再度妥协,允许日军驻留上海,但这一仗再次让国人看到:我们并非无力抵抗!1933年2月23日,日军借伪满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