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消费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建议加快释放农村消费潜力,促进农村消费水平提升,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省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是未来扩内需、稳增长的重要抓手,2022年全省农村常住人口××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实现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亿元,人均消费支出××元,基本生活消费增长较好。新形势下,面对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怎样更好引导农民扩大消费提高农村消费水平,已成为目前广泛关注并亟需解决的问题。一、存在问题一是农村消费环境亟待优化。近年来,全省农村消费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农村市场流通体系还不健全,专业市场、批发市场相对缺乏,特别在一些偏远乡村以路、以棚为市现象比较突出。流通秩序不规范,部分农村小商场、小卖部以及农村集贸市场产品未明码标价、商品随意摆放价格欺诈、假冒伪劣、以次充好等不法经营行为依然存在同时,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消费流通网络不发达个体工商户实力不强,在运输、经营、仓储设施等方面局限性较大,造成大宗生产资料和耐用消费品供需断层,阻碍了农村居民消费能力的进一步释放。二是农村人情消费负担加重。随着农村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疫情放开以来,农村人情往来的对象范围逐渐扩大,人情消费的名目逐年增多,总的消费数量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也呈上升趋势。比如,农村孩子有满月、周岁等礼数,老人则有过寿、丧事等礼数,盖房有上梁、乔迁新居礼等消费,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当前我省农村人情消费支出下限为100—200元不等。同时送礼攀比、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也较为普遍,制约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消费需求。三是农村商品质量有待提升。部分经营者为追求最大利润以低廉价格从“小字号”企业或其他批发企业手中购进不合格商品,这种趋利性造成“问题商品”在农村市场泛滥严重侵害农民消费权益。部分农民消费习惯和观念相对滞后,只注重价格及实用性,而忽视其安全性,对质次价廉的商品较为青睐,这种附和性为假冒伪劣商品提供了滋生土壤。例如,中消协2022年农村消费调查显示,一年内在本村及附近市场上买到过食品类预包装产品和部分烟酒、饮料产品假冒伪劣产品、“三无”产品的消费者占到44.5%,极大影响了农村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和信心。四是农村物流体系还不完善。截至2020年底,全省已实现××个国家级贫困县全覆盖、××个贫困县电商服务中心全覆盖,有力推动了农产品线上销售,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效显著。但农村物流在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消费观念等方面发展还较为落后,普遍存在“货难到、效益差不持续”等问题,阻碍了农村物流的快速发展。比如,虽然农民线上购物比例近年大幅上升,但部分地区快递送达体验远不及城镇,额外的收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的线上购物需求。而且,农产品的产销脱节,让农民手中的产品难以快速或通过合适的价格变现,影响了农民收入,导致消费需求下降。二、对策建议一要加快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坚持市场化原则,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改造升级一批“乡镇大集”、农村新型便利店,健全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疏通商品流通堵点,发展即时零售、共同配送等新模式,创新消费场景,激发消费潜力。加快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增加财政对公用事业投入,推动教育、医疗和养老服务等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标准差距。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逐渐减轻或消除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提振消费信心,增强消费意愿。二要加快培育健康消费观念。结合农村移风易俗工作,遏制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大力弘扬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勤俭节约等文明风尚,减轻农村居民人情债和经济负担。加强城乡文化交流,通过“示范效应”引导农村居民树立健康、合理的消费新观念。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最大限度的满足农村居民文化消费需求,通过加大对农村文化、旅游等服务性消费项目的开发和引导,激发农村居民潜在的消费欲望,引领农村居民由单纯的物质消费扩展到更高层次精神消费。三要加快创造安全消费环境。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