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近年来,XX流域(XX县段)逐步探索出了“江里水、水下鱼、岸上村、村中房、山间树”的五个“全覆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体化保护的司法保护XX特色模式。2021年至2024年年,XX县人民法院共审结涉XX流域环境资源刑事案件XX件XX人,其中公益诉讼案件XX件XX人;审结涉自然资源行政非诉案件XX件XX人;审结环境资源民事案件X件X人。XXXX年以来,共判处并收缴环境赔偿及修复费用XXX余万元,共追偿生态补偿修复费用XXX.X万元,判令责任人共补种复绿林木XX.XX亩、投放鱼苗XX万余尾。二、主要工作(一)组建司法保护XX合议庭。加强专业化制度机制建设,组建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执行、修复“五合一”的“XX保护合议庭”。依托XX法庭统归审理XX流域环境资源案件,会同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法官研究有关案件,配套出台合议庭受案范围、审理流程、统计报送方案。组建由环保部门专家、学者教授参与的环境资源审判“智库”,智库专家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探索采取多元化裁判方式恢复环境、保护生态。加强环境资源专业法官意义协商研判和类案检索,统一裁判标准,探索出五个“全覆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体保护的司法保护XX特色模式,获得了最高院组织西北五省的全国人大代表的肯定。(二)成立首个“司法保护XX工作站”。XXXX年X月,XX县人民法院在XX镇大茂社区设立全省首个“司法保护XX工作站”,推动多元共治、源头预防、司法主动保护XX,坚持警示预防为先,打击修复并重。XX沿线设立XX、XX、XX三个富有特色的司法保护点,通过开展巡回审判、发布司法保护令、制作巡回警示展板等,精准保护XX流域古民居、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古树名木等。(三)建设常态化司法保护XX协作机制。以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为指导,践行恢复性司法理念,助力污染防治攻坚战。法院、检察院、新保中心、生态环境分局、海事处、农业农村局、林业局、沿线乡镇村等形成合力,建立府院联动机制平台,签订常态化司法保护XX协作机制。先后与XX县检察院签订“检察公益诉讼协作协议”;与威坪法庭签订“新安有约·江湖鱼跃”司法协作机制;与XX、XX等X地检法单位签订《XX-XX生态环境保护司法协作协议》,深化司法互助、信息互通、江湖联保,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支撑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共护一江水同筑共富路”XX-XX流域法治共保活动,通过巡回审判、实地普法、增殖流放、补植复绿等方式,共同守护XX。(四)营造司法保护XX法治氛围。加大环境资源司法公开和宣传教育力度,深入村居、社区开展普法宣传XX余次,发放宣传资料XXXXX余份,结合“八五”普法,先后跨流域开展“新安山水‘鱼’你守护”首个全国生态日主题活动、“XX秀美红领巾守护”公众开放日等特色活动。通过设立保护基地、工作展厅,公开XX保护实践案例、破坏环境资源案件审理结果;通过案例警示移动橱窗,扫码观看司法保护直播,展示生态修复成果墙;通过“两微一端”网络平台、旁听庭审等方式,“线上线下”同步开放审判过程。XXXX年以来在XX镇、街口镇巡回开庭审理环境资源案件XX件。XXXX年,通过官方抖音号现场直播“保护XX·鱼你同行”增殖放流活动,XX万网友共同见证XX万鱼苗投放XX。XXXX年,XX县人民法院与安徽省徽州师范学校联合开展“法治护航美丽XX”公开开放日活动,将“两山”理念厚植青少年心中,培育未来XX流域生态文明建设中坚力量。三、存在问题(一)生态保护和修复不具有系统性。一是关于生态保护和修复的机制。全责对等的管理体制和协调联动的保护、修复机制的作用未真正发挥,支撑生态保护和修复的调查、检测、评价、预警等能力不够强,部门间信息共享不够通畅。二是关于生态修复费用的管理。我国目前缺乏对生态修复费用的统一管理,各地做法不一,有的将资金账户设在财政部门,有的设在法院,还有的设在环保部门。就我县而言,之前判决和追缴的一百多万目前存在法院账户,由于法院账户管理严格,使该笔资金变为“好进难出”,生态环境修复专项基金不能及时用于生态环境修复,环境公益诉讼意义便大打折扣。(二)协作机制没有发挥实质性作用。一是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