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人民立场内在要求下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实践要义[摘要]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立场作为自己的根本政治立场,为人民谋利益,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党的百年征程表明,始终与人民心连心是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内在要求。人民立场、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脉相承。在人民立场内在要求下,党员和干部在言谈举止中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多站在群众的角度感同身受地思考问题,真诚倾听群众心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纾民怨、暖民心,有利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从而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关键词]人民立场;群众路线;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作风建设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1]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立场作为自己的根本政治立场?叩听百年党史的浩荡回声,可以发现,始终与人民心连心是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内在要求。人民立场、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脉相承,人民立场是价值取向,群众路线是工作方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群众路线的核心要义和情感归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乎马克思主义政黨的先进性,关乎党的形象,关乎人心向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心用情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利于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从而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一、始终与人民心连心是中国共产党坚守人民立场的内在要求人民立场贯穿于党的各项事业之中。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的土地问题为例,土地改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毛泽东曾经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2]122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到1925年的五卅运动,已经逐步觉醒的中国人民掀起了风起云涌的各种反帝反封建运动,但终以失败告终。毛泽东认为失败的根源在于没有得到3亿2千万农民的帮助和拥护,并由此提出论断:“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3]37。怎样才能让农民积极主动参加革命?为他们的切身利益而斗争。“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4]292在旧中国,耕者无其田,民生脆弱,很多农民常年饿肚子,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把这些农民划分为“半无产阶级”,这些半无产阶级“于艰难竭蹶之中,存聊以卒岁之想”[5]7。中国共产党在在成立之初就充分认识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土地问题,解决土地问题的前提是废除封建社会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这样农民的吃饭问题和当家作主问题也就自然解决了。因此,在农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在党的工作中始终处于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从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五四指示”),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三分之二的土地基本实现了“耕者有其田”。1947年7月至9月,刘少奇在西柏坡主持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这为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最深的群众基础。相反,代表大地主、大银行家、大买♘办阶层的国民党坚决反对“耕者有其田”的主张。所以,毛泽东说:“中国没有单独代表农民的政党,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没有坚决的土地纲领,因此,只有制订和执行了坚决的土地纲领、为农民利益而认真斗争、因而获得最广大农民群众作为自己伟大同盟军的中国共产党,成了农民和一切革命民主派的领导者。”[6]10751949年12月4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就土地改革和财经工作发表讲话时说:“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继军事斗争以后的第二场决战。”[7]55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