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则文明兴。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内蒙古要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自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从民生根本和长远利益出发,坚持不懈、久久为功,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这道必答题中交出亮丽答卷。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绘制好美丽中国画卷离不开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党的二十大在科学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重大战略任务中,明确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这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构筑生态安全屏障、谱写绿色发展新篇章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就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实践中,我们对于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揺钱树,生态优势可以转变为经济优势,形成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以上这三个阶段,同时也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体现了我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发展观念的更新进步。大力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绿”为手段、以“美”为目标,深刻领会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开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立足战略定位扛起重大责任生态安全关系国计民生,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内蒙古横跨“三北”,这里的生态环境不仅是全区2400多万人民的生存之本,还关系着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我们要心怀“国之大者”,把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置于保障国家安全、人民幸福的高度来理解和贯彻。近年来,内蒙古切实履行好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坚持不懈保生态、治污染、促转型,让广袤草原“带薪休假”,在兴安林海“挂斧停锯”,对重点沙漠“锁边治理”,累计营造林1.22亿亩、种草2.86亿亩,年均防沙治沙1200万亩以上,规模均居全国第一,全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盖率分别由40.3%和20.8%提高到45%和23%,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沙尘暴天数由每年4.9天减少到0.6天。今天的内蒙古不仅给我国北方地区披上了风沙的“防护服”,还为全国人民打造了超级“碳库”和纯净“氧吧”,京津“风沙源”变成了首都“后花”。♘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必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绿色”是美好生活的底色,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生态环境,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并非此消彼长,而是相互促进。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到经济发展和保护自然相统一,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植“北疆绿”、增色“中♘国蓝”,把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牢不可破,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贡献更多内蒙古力量。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贵在久久为功的“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