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党中央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发展进程及其历史特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开始积极探寻中国革命的成功之路。采取何种方式领导中国革命,成为我们党长期探索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关于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直到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地位确立的过程,邓小平曾经有一个分析:“在歷史上,遵义会议以前,我们党没有形成过一个成熟的党中央。……我们党的领导集体,是从遵义会议开始逐步形成的。”由此可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方式的真正确立,是与中国革命道路的成功选择密切相关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明确指出:“遵义会议后,全党真正深刻认识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大意义并成为自觉行动还经历了一个过程。”研究梳理这一段历史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4个关键阶段。一、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体制机制的有效确立在中央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张国焘企图分裂中央的严重错误,给党中央和红军造成了极端不利的影响,从而促使党中央对领导方式问题进行深刻思考和总结。1938年10月,毛泽东指出:“鉴于张国焘严重地破坏纪律的行为,必须重申党的纪律:(一)个人服从组织;(二)少数服从多数;(三)下级服从上级;(四)全党服从中央。谁破坏了这些纪律,谁就破坏了党的统一。”为了实现思想上的进一步统一,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强调指出:“我们一定要建设一个集中的统一的党,一切无原则的派别斗争,都要清除干净。要使我们全党的步调整齐一致,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我们一定要反对个人主义和宗派主义。”同时,毛泽东又指出:“要提倡顾全大局。每一个党员、每一种局部工作,每一项言论或行动,都必须以全党利益为出发点,绝对不许可违反这个原则。”在推进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过程中,为了清算当时各种党内的错误思想,尤其是王明错误思想的危害,实现思想上的真正统一,延安时期党中央开展了一些实践过程。一是开展全党的整风运动。通过整风运动统一全党思想,尤其是统一高级领导干部的思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思想地位,从而为全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奠定牢固的思想基础;二是实行了以“三三制”为代表的广泛的民主统一战线。虚心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改进和完善党在延安地区的局部执政政策,诸如实施“精兵简政”等惠民政策,从而为全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三是在党内自上而下地系统实行“请示汇报制度”,从而确保将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思想、路线、方针、政策等落实到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各项工作中,为全面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奠定可靠的制度基础;四是明确党中央分工。1943年3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政治局会议,着重讨论从组织上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问题,通过了《关于中央机构调整及精简的决定》,会议决定中央书记处由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三人组成,推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主席,决定在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之下,设立中央宣传委员会和中央组织委员会,毛泽东兼任中央宣传委员会书记。党的七届一中全会上,选举毛泽东为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党中央对加强集中统一领导又进一步强化。1948年1月,毛泽东专门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对党内的指示,重申了全党执行报告制度的决定及其内容,强调执行这一决定的严肃性和重要性,细化和增强这一决定的可操作性和明确性。毛泽东指出:“我们之所以规定这项政策性的经常的综合的报告和请示制度,是因为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后,仍然有一些(不是一切)中央局和分局的同志,不认识事先或事后向中央作报告并请求指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或仅仅作了一些技术性的报告和请示,以致中央不明了或者不充分明了他们重要的(不是次要的或技术性的)活动和政策的内容,因而发生了某些不可挽救的或难以挽救的、或能够挽救但已受了损失的事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延安时期至全国革命胜利前夕,党中央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举措,为新中国建立后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好了全面的准备。二、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体制的全面巩固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为了强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