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落实好防范化解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的各项举措。这是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中央层面再次把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放在突出位置。当前,我国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总体上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为其风险化解和处置提供了空间。中小金融机构风险总体平稳中小银行是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的主体。从中小银行情况看,近期我国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取得积极进展,总体风险保持平稳。一是风险指标保持平稳。2024年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59%,与2023年末持平,比2023年一季度末下降了0.03个百分点,延续了2019年以来的下降趋势。中小银行中,2024年一季度末,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8%,比2023年一季度末下降了0.12个百分点;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3.34%,比2023年一季度末上升了0.1个百分点。虽然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但由于资产规模在银行体系中占比相对较低,其对行业总体风险的影响较为有限。从数据来看,2024年一季度末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9053亿元,在全部不良贷款余额33670亿元中占比为26.9%,略高于四分之一。二是不良资产处置保持较大力度。加快不良资产处置是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国包括中小金融机构在内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2020年、2022年、2023年分别处置不良资产3.02万亿元、3.1万亿元、3万亿元,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与不良贷款余额规模大体相当,有效对冲了疫情发生、宏观经济下行等外部不利因素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影响,使不良贷款率总体上保持较低水平。三是资本实力有所增强。2020年7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允许地方政府专项债合理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对于提升中小银行资本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2022年,中小银行资本补充专项债分别发行506亿元、1594亿元、630亿元,2023年共发行2182.8亿元专项债用于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发行规模是2022年的3倍以上。专项债共注资近600家中小银行,主要用于农村金融机构,对于增强中小金融机构资本实力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一季度末,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5.43%,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46%、12.70%,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与2023年一季度末相比均有所上升。2024年以来,中小银行资本补充仍然保持较快节奏,多家银行通过利润转增、募集股份、发行二级资本债等方式增加注册资本,资本实力有所增强。特别是在市场利率下行的背景下,2024年上半年,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发行规模达7855.5亿元,较2023年同期增长130.16%,其中不少债券的发行主体为中小银行。四是中小金融机构重组整合有序推进。兼并重组已成为中小银行改革化险的主要方式之一。2023年以来,已有10余家村镇银行获批解散,解散方式以被直接或间接参股的大银行吸收合并为主。陕西、四川、新疆等地部分县级或地市级农商行或城商行合并组建为更高层级的银行,风险抵抗能力有所增强。除此之外,省联社改革是农信社改革化险的重要内容,对于完善农村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提高风险抵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以来,省联社改革明显加快。截至目前,浙江农商联合银行、辽宁农村商业银行、河南农商联合银行、山西农商联合银行、海南农商银行、四川农商联合银行、广西农商联合银行等已挂牌成立,江西等地已同意筹建省级农商行,中小金融机构体制改革迈出坚实步伐。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着力点对于如何防范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四点着力。第一,根据风险性质分类施策。对于中小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其风险性质采取针对性措施。对于大多数处于正常经营状态、风险相对较低的中小金融机构,政策的着力点是加大支持力度,提高其竞争力,包括提高中小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效率,引导中小金融机构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鼓励不同类型金融机构错位竞争,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资本补充的支持力度等。对于出现一定风险苗头的中小金融机构,政策的着力点是加强早期干预与处置,防止风险进一步恶化。对于发生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