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大步伐推动区域协同和融合发展刘金鑫2022-04-26国家级新区是增长极理论在我国区域开发、规划中的具体运用,比如浦东新区、雄安新区,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中均发挥重要作用。湘江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是实施“强省会”战略的核心支撑和重要增长点,如何以更大步伐推动区域协同和融合发展?关键是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具体来说,积极对接国家布局,贯彻落实“强省会”战略,通过培育湘江新区增长极,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动力,推动区域协同和融合发展。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推动湘江新区区域协同和融合发展;二是推动长株潭都市圈区域协同和融合发展;三是推动全省区域协同和融合发展。实施“强省会”战略,目标是强全省。推动湘江新区区域协同和融合发展,有利于提高湘江新区集聚效应,推动湘江新区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通过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推动周边地区长株潭都市圈区域协同和融合发展,提高长株潭都市圈辐射带动能力,有利于推动全省区域协同和融合发展。推动湘江新区区域协同和融合发展。通过提升湘江新区集聚效应,吸引高端产业入驻和创新要素流入,提升其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促进湘江新区协同和融合发展。湘江新区包括7个工业♘区、10个特色产业♘区、10个产城融合功能片区,跨越长沙、湘潭、岳阳多个行政主体,协同难度较大。一方面,推进湘江新区区、功能片区协同♘发展。应避免湘江新区产业发展与新区建设相分离,积极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各区和功能片区的比较优势,♘推进空间协同、产业协同、市场协同、治理协同,避免同质化竞争,推动形成分工合理、功能互补、协调联动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推进科技创新策源和科技成果转化。依托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等创新功能平台,全面对接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等科技创新资源集聚区和全球创新资源,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引进科技创新成果到湘江新区转化,围绕工程机械、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等主导产业集群延链补链,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湘江新区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长株潭都市圈区域协同和融合发展。积极促进湘江新区扩散效应的发挥,提高区域协同和融合发展的动力。当前,以产业集群和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区域发展日益凸显。湘江新区要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与长株潭都市圈内其他区域在产业链、价值链上实现错位发展,深化分工协作,打造长株潭产业创新生态圈,推动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以湘江东岸先进制造业走廊和湘江西岸科创走廊为重点,推进产业科技联合创新。湘江西岸科创走廊,创新资源丰富,科技金融业发达;湘江东岸先进制造业走廊,先进制造业发达,产业配套较为完善。两大走廊优势互补,有利于深化分工合作。湘江新区应围绕长株潭三市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等10大产业链加强对接合作,推进湘江西岸科创走廊区跨区域合♘作,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基础上,推进研发、制造、销售等各个环节跨地区的合理分工。区跨区域合作,通过整合资源,♘把湘江新区的先进理念、科创资源、产业基础、人才团队,与长株潭都市圈内其他区域区的产业转型、配套优势等对♘接互补,促进创新要素在各地区之间实现优化配置,提高创新效率,实现区域协同和融合发展。推动全省区域协同和融合发展。湘江新区以创新协同和平台协同为重点,加强与全省各市州的对接合作,提高辐射带动力和对外开放水平,推动长株潭城市群及全省区域协同和融合发展。一是以创新协同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效衔接。探索新型研发转化合作模式,推动区跨区域合作,鼓励全♘省各市州到湘江新区设立孵化器、研究院、离岸科创等,♘主动吸收湘江新区的新技术,破解产业转型难题,转化为自身发展的新动能,通过GDP分成和税收共享推动创新要素在全省自由流动,推动形成“研发在湘江新区、转化在市州,总部在湘江新区、配套在市州,融资在湘江新区、投资在市州”格局,助力湘江西岸科创走廊建设,打造跨区域产业集群。二是以平台协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区域竞争力。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开放平台互动合作。推进湘江新区湘阴虞公港与岳阳城陵矶港以及其他河湖港口协同发展,联通长江经济带黄金水道,促进江海联运,降低物流成本;推进湘江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