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稿:风正一帆悬学习正当时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资源三借”理论:即向上级管理者借上力,向执行团队借中力,向下级员工借下力,也就是说,我们协调用好了这三者的关系,才能管理出高的效率,做出成绩。同时,周易中也讲到“时势为上,谋智为中,用力为下”。可见,道理之间是相通的,万物皆是如此,学习亦是如此。所以,今天与大家交流“学习”这个话题,我打算从“势、智和力”的角度,与大家分享我的学习心得。一、潮平岸阔,风正帆悬,及时抓住学习之“势”六经之一的《中庸》讲到,中庸之道,天道取中,人道取庸,万物皆可为阴,百态皆可为阳,世间万物人间百态的变化即为阴阳之间的转换而已。用太极来表示,就是下为阴,上为阳,中间一点就是我今天要讲的学习的第一个方面,势。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太极是周期性运动变化的,如果我们掌握了运动轨迹,判断出其下一步的状态和位置后,就可以预测它、驾驭它,借力而为之,做出相应的决策。道教创始人老子掌握了这个道理,所以总结出:“动静相常,道法自然”;1848年,马克思在大洋彼岸也悟出了这个道理,当然了,他并没有学过太极八卦,他说“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最后延伸出了经典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毛泽东同志学会后,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退我进”的游击打法,指导我们战胜了法西斯,赢得了解放。所以,我们平常讲的天道为上,时势为上,就是这个道理,用一句小米公司董事长雷军的话说,就是“站在风口上,猪也可以飞上天”。如今,知识经济时代这个大环境,就是我们的学习之“势”。具体分析,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的条件好了。“学富五车”这个词大家都听过,说的是一个人的学问可以装满5辆马车,那么马车上装的是书吗?准确的说不算,至少不是纸质的,而是竹简,毕竟造纸术是汉代才发明的,而活字印刷术更要等到宋朝了。用竹简看书,大家想象的可能是这样,这样,或是这样,还是有点帅的。可是按普通的一片竹简长宽厚30*2*1cm算,一片大约60克,写30字,那么一部史记50万字,重约:一吨。所以,在古代,读书不紧是脑力活,更是一项体力活。而如今呢,我们不仅能这样看,这样看,还能这样看,这样看,不用凿壁偷光,也不用程门立雪,既可手捧书香阅读古今,也可畅游网络放眼世界,学习变成了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二是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的紧迫性强了。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有人统计过,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为90年左右翻一番;进入21世纪后,知识更新加速到3至5年翻一番。近50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还有一组更形象的数据:1983年我国产生了第一批博士,共18人;而截止2009年底,中国已有博士33万余人,相差近2万倍。如果用这个圆圈代表人类掌握的知识,当你本科毕业后,有了自己的专业和研究方向;硕士期间的研究让你专注于这条线,并逐渐抵达了知识的边界;终于有一天,你推动了它,这个凸出来的部分,让你获得了博士学位。83年到09年,20余年间,仅中国大地上就有着昔日2万倍的人在突破着人类知识的边界。如果我们不抓紧学习,只会成为这圆圈中越来越小的一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庆典上说的:“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三是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的竞争力强了。白手起家的华人首富李嘉诚说过:“获取知识必须通过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拥有足够的知识去创造更大的财富”。“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无人不晓,可是有谁知道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吗?是不是自古就有了?当然不是。这句话也是李嘉诚说的。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之前没有人提出“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呢?中国有句古话,说一个人如果想出人头地成就大业,必须具备五个条件:“一命,二运,三风水,四阴德,五才是读书”。可以看到,在那个年代,读书是排在最末位的,没有什么竞争力。刘邦讨厌读书人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郦食其是秦末有名的外交家,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齐王归降刘邦,得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