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及推进路径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夙愿与不懈追求,党中央高度重视共同富裕问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促进共同富裕做出进一步部署,提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再次重申:新征程上必须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专门研究扎实促进共同富裕问题,习近平对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做出了更为全面的理论概括和更为明确的实践指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其中,中国式现代化是习近平第二次提及,是指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之路就是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之路。十九届六中全会继续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这为“十四五”时期和未来15年乃至30年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依据和努力方向。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共同富裕成为中国新征程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指向标①,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一、准确把握共同富裕的时代内涵和要求共同富裕是一个由发展目标、现实基础、实现策略、实现主体、实现路径、实现方式、实现过程等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从共同富裕的内容来看,共同富裕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闲暇时间和真正的充分的自由②。共同富裕不单单是物质基础上的丰富和充裕,不仅要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还要有高度发展的精神文明和丰富的精神生活。其中,物质富裕是基础和条件,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精神富裕是更高层次的追求,只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发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具体来讲,共同富裕涵盖了经济、社会、政治、生态、文化等各个方面,正如习近平所说,人民群众期望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③。共同富裕是从物质到精神、从个体到群体、从外在到心理的,全面的、全方位的富裕,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从共同富裕的实现策略来看,共同富裕是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这是因为共同富裕是普遍而又有差异的富裕。所谓普遍性,就是要不断缩小城乡、区域、群体之间的差距,让每一位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美好生活,在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在我国脱贫攻坚取得重大成就后,乡村振兴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鼓励各种生产要素向乡村流动,逐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就是在向普遍性富裕的目标迈进。所谓差异性,就是城乡、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生产力水平有差异、社会成员之间知识能力及贡献有差异,由此带来对财富占有的差异及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的不同。只有承认共同富裕的差异性、相对性,才能激发社会成员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及潜能,从而为更高层次的富裕创造条件④。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采取“先富带动后富”的策略,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先发展起来。今天,我国在实践中依然遵循这一策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上,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先发展地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如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探索推进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从共同富裕的主体来看,中国共产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