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全市韧性城市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全市韧性城市建设推进会,核心任务在于坚决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刻把握新时期城市发展面临的复杂风险挑战,全面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提标升级与灾害防治能力系统提升,全力构筑能有效应对各类冲击、快速恢复功能的现代化韧性之城。这不仅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支撑,更是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必然要求。要清醒认识到,当前外部环境深刻变化,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城市传统与非传统安全风险交织叠加,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我们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坚持系统观念、问题导向,将韧性理念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一、筑基城市生命线系统强化工程建设韧性城市,核心在于打造强健可靠、高效韧性的城市生命线系统,这是承载城市基本功能、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础性支撑。总书记深刻指出,“城市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要全面提升基础设施质量和效能,使之经得起各种风险考验”。遵循这一重要指示要求,我们必须将筑牢生命线工程作为韧性城市建设的先导工程抓实抓好,确保城市的“血管”与“神经”始终强劲有力、安全可控。(一)健全立体交通韧性网络。城市交通系统是保障人员物资安全高效流动的“大动脉”,其韧性水平直接关系城市运行秩序与紧急状况下的资源调配能力。本部分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高韧性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一是科学优化路网层级架构与冗余设计。系统分析中心城区与外围组团的联系需求,合理规划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网络密度与连通度,重点针对关键走廊加密路网层级、设置平行替代线路,确保单一节点或路段受损时骨干功能依然有替代路径支撑。科学规划建设城市“绿波带”及信号灯自适应系统,优化交叉口通行能力,动态提升既有路网使用效率,减少无谓拥堵带来的系统脆弱点。结合城市更新和新片区开发,前瞻性预留战略通道建设空间,为长远发展及应急响应预留充分余地,从源头增强交通网络整体韧性与空间适应性。二是强化公共交通系统保障与快速响应能力。切实提升地铁、公交等大容量公共交通网络覆盖广度、深度与换乘便利性,优化线网布局、增加枢纽站点密度,有效承担高峰时段及突发事件下的城市主体通勤压力。着力提高地铁、地下车站、车辆段等关键设施的防洪排涝、抗震防爆设计建设标准,配备关键部位的强化结构或冗余设施。构建依托公交优先的应急疏散骨干网络,明确应急专线、专用车辆储备及调度预案,确保在突发状况下能够迅速集结运力,转移疏散受困人员。整合公交信号优先技术,为应急车辆开辟高效运行的物理通道,提升应急到达速度与可控性。三是提升智慧交通管理赋能水平与应急协同效能。全面推进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深度覆盖与应用,深化交通运行数据实时采集与态势精准感知能力,实现对全路网流量动态的精确把握与信号配时的全域智能化协同优化。构建适应性强、能实时感知环境变化(如积水、塌方、拥堵)的城市交通仿真模型,动态预测风险区域、评估管控措施效果并优化交通组织策略。打通交通、公安、气象、应急等数据壁垒,构建跨部门协同作战的交通应急指挥调度平台,实现预案自动匹配、资源一键调度、指令精准下达、态势统一发布,显著提升灾时交通组织整体效率与跨区域协调联动能力。(二)升级能源保供韧性格局。能源安全乃城市运行的命脉所系,确保极端条件下能源供应不中断、有保障是韧性城市的核心内涵。必须深刻认识到能源保供韧性在城市安全链条中的极端重要性,全力打造稳定可靠、智能高效、多元协同的能源供应网络。一是推进多源互济电网结构与装备强化建设。系统论证并规划建设覆盖城市核心功能区的高可靠性双环网、双电源供电结构,逐步消除单线单变供电方式,从物理结构上大幅降低主干电网故障导致的整片停电风险。全面推进老旧变电站、输配电线路的设备迭代升级,推广部署具备智能化诊断、自适应恢复功能的固体绝缘开关柜、环保气体绝缘管道母线等新一代防灾型设备,提升电力设备在复杂环境下的本体安全性与快速修复能力。前瞻性布局城区内部移动储能应急电源网络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