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主题教育 林秘书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纲要.docxVIP专享VIP免费

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纲要.docx_第1页
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纲要.docx_第2页
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纲要.docx_第3页
中国古代史学发展概要一、先秦时期的史学文字、历法是史学产生的必要条件。1、文字、历法的产生甲骨文,发现已有120余年,这种文字主要盛行在商代,单体字有4300个以上,能够识别出来的1300余字。是成熟的文字。主要记载了诸如:自然现象,风雨日蚀等;对外战争;辖域内奴隶与奴隶主的斗争;农业、手工业等社会生产活动;迁都等重大事件等。到了周代,盛行的是金文,主要是青铜器皿上镌刻的文字。一件器物上,最多的达500余字。所记内容更为丰富生动。历法产生(夏商时代,一年12个月,每个月29或30天。比较适用于农业生产,《论语·卫灵公》记载,孔子主张“行夏之时”。这个时期,把一年春秋两季,孔子修撰的鲁国史书就称作《春秋》。从周代开始,把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季。)2、史官、史料“史”即史官。“史”字,上为“中”,下为“手”,意为记载史实要持中,忠实于事实,不偏不倚。《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吕氏春秋·先识》记载,夏桀王时期有“太史令”一职。《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史为书,瞽为诗。”史书记载内容,一为天象,二为人事。这就是“编年体”史书作为一种史学体例最早出现的原因所在。书写材料多为竹、木片,所以,文字材料称作“简”、“策”、“籍”等。又因为使用绳子、牛皮等把写有史事、文告等内容的竹木编到一起,一部分叫一编,有时又叫“册”。史载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商代史官有史、太史、内史等职。周代设有内史、太史,内史居左,太史居右,内史称左史,太史称右史。两者的分工是“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对此,清代黄以周有过考证(《礼书通故》卷34)。《尚书·多士》记载周公说:“惟殷先人,有典有册。”顾颉刚认为,“较稳定地写成文字,大概就在殷代”(《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1期)。商周两代政治侧重有所不同,《礼记·表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代有所改变,认为“德主神辅”,主张“事鬼敬神而远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引《泰誓》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周公对夏礼、殷礼进行了修订,制作礼制,而“礼”的实质,正是政治制度,《左传》庄公二十三年:“礼所以整民也。”《尚书·召诰》记载,周初统治者认为:“我不可不鉴于有夏,亦不可不鉴于有殷。”这是说,周代的制度是从夏、商继承而来,但是,历代对于前代的制度都有所增删,孔子把这种增删称之为“损益”,《论语·为政》记载:“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可用两句诗表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新标异二月花。”“损”,即是“删繁就简”;“益”,就是“领新标异”。伴随着人们对于自然界、对于社会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势必对前代的思想、制度进行修改。在2500年前的孔子时代,记载前代史实的书有“六经”,传说孔子删订六经,使前代史实文献得以保存下来。《论语·子罕》记载:“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这段记载十分重要,透露出一个重要的史实——是孔子一人独自整理了前代文献。“六经”是指《易》、《诗》、《书》、《礼》、《乐》、《春秋》。西汉武帝时期开始称作六经,也把每部经典分别称经。如:《易经》占卜之书。《诗经》我国古代诗歌总集,共305篇,记载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大致根据每首诗的音乐性质,分作“风”(十五国风,160篇)、“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三部分,分别指民歌(地方土乐)、大夫之诗(宫廷及京畿地区比较高雅些的“雅乐”、“正声”)、庙堂之诗(宗庙祭祀时所演唱的乐歌)。在汉武帝时期,有三家诗:齐诗、鲁诗、韩诗。因为使用当时的文字书写,称“经今文学”。毛诗是后来出现的,因为是前代文字书写的,称作“经古文学”。后来,前三家诗都失传了,“毛诗”得以独传。东汉末年郑玄、唐代孔颖达都有注释。《书经》即《尚书》,即上古之书包括《虞书》(二篇)、《夏书》(二篇)、《商书》(五篇)、《周书》(十九...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