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观百年演进的历史逻辑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在领导人民维护国家安全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以客观安全形势为依据,持续推进国家安全观内含的国家安全保护对象、国家安全行为实施主体、国家安全威胁来源、国家安全涉及领域以及国家安全实现方式和手段等要素的丰富和创新。为不同时期我国有效维护国家安全提供思想引领的同时,开辟了一条极具中国特色的国家安全道路。一、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观百年演进的历史进程(一)萌芽与奠基:争取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观的萌芽与奠基大致始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我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起,旧中国在严格意义上已经不算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因为,在近代国家理念中,主权是国家的核心,清政府囿于眼前利益,几次三番与帝国主义签订不平等条约,使我国政治主权和领土主权受损,从而使传统以华夏为中心的国家遭遇重挫。随着西学的涌入和爱国救亡运动的兴起,近代中国也开始逐渐形成了“民族意识”和“主权意识”。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促使了中国民众主权国家意识的普遍觉醒。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呼唤中应运而生,并在苏联影响下举起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旗帜。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经过一年对社会实际和国情进行分析,党深化了对革命的认识,提出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并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最低纲领,正式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民主革命性质。随着革命的步步推进,党对争取民族独立内涵的深层次问题逐渐形成了彻底清醒的认识,这也意味着我们党主权意识实现了彻底觉醒。首先,是争取民族独立的领导权问题。1925年中共四大召开时,党内出现了对革命领导权问题的正确认识,但是由于右倾思想的影响,并没有将理论贯彻于实践。大革命的失败在揭示大资产阶级反革命本性同时,也让党充分认识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形成了党的领导是克敌制胜重要法宝的正确认识。其次,是争取民族独立的基本策略问题。近代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等自救运动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恰恰反映出各革命阶级的革命特性。毛泽东在廓清“朋友”与“敌人”问题的基础上,不仅提出了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还自觉将中国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命运紧密相连,摒弃了革命中的关门主义,顺应了民心和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再次,是争取民族独立的根本原则问题。党自成立起就深受国际共产主义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但是在遵义会议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突破了俄式的民主主义,开辟了中国式的新民主主义道路。最后,是争取民族独立的出路问题,这也是最主要、最根本的问题。民族独立是作为主权国家的基本要求,对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而言,民族独立实质是实现政治独立,因为政治独立是一切自主的前提,为了实现政治独立,必须建立“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1]。(二)形成与确立:捍卫主权安全中国共产党国家安全观的形成与确立时期始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机构的正式组建为国家安全观的形成与确立创设了根本前提。但是,新中国成立之时恰逢美苏冷战全面展开,作为“异己力量”,我国受到了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和打压。并且,由于当时国内尚存大量反革命余毒,使得新生政权面临极为危险的局势。为了防止国家主权利益受损,党确立了对内“就是肃清国民党残余、特务、土匪,推翻地主阶级,解放台湾、西藏”[2]74,对外“跟帝国主义斗争到底”[2]74的总方针,将维护主权安全作为党开展一切工作的重点。捍卫主权安全是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亲历近代民族屈辱后形成的意识自觉。新中国成立之后,对于正在实现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身份转换的中国共产党来讲,维护主权安全的根本任务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因为“不这样,革命就要失败,人民就要遭殃,国家就要灭亡”[3]。核心力量是维护军事安全,通过“建设正规化、现代化的国防部队”[2]233,提升国家安全的防御能力,重点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定有步骤的社会主义改造、发展经济的任务和计划。其中,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