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季经济实现良好开局四方面问题亟需关注今年以来,全市紧紧把牢高质量发展总要求,大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着力扩需求、促消费、稳就业,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市场活力持续增强,一季度经济运行呈现稳中向好、稳中加固态势。但依然存在部分领域支撑较弱、投资意愿相对较低、企业复苏分化明显、企业产能释放不足等问题,应持续强化措施加力解决。一、运行特点一是经济复苏势头平稳。各级稳增长政策叠加发力,市场秩序加快恢复,复苏基础持续加固。从宏观指标看,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完成XX亿元、增长5.5%,增速居全省第3位,较去年底提高1.1个百分点,经济复苏态势总体较好,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增长4.8%、5.8%、5.2%。从产销情况看,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5.0%、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3月当月为95.2%、同比提升0.3个百分点,表明工业企业产销衔接总体较好。二是主导产业支撑稳定。持续强化经济运行调度,保障措施扎实有效,重点产业支撑有力。工业方面,煤炭行业增加值增长20.1%、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2个百分点;装备工业增长17.2%、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6个百分点,工业重点行业稳步复苏,较好支撑工业经济大盘稳定。服务业方面,规上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1-2月份实现营业收入93.2亿元,同比增长19.0%、全省第2位,高于全省平均增速21.1个百分点;随着港航经济纵深推进,物流运输产业持续较快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20.7%、占规上服务业比重达40.9%。三是市场需求稳步复苏。从商品消费看,各级抓住消费复苏“窗口期”,大力推进促消费政策超前发力,消费市场回暖势头较好,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9%、全省第3位,其中限上零售额增长10.8%、较上月加快1.8个百分点。重点商品消费复苏明显,限上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30.9%,随着居民外出活动增多,烟酒类、体育娱乐类等商品零售额实现两位数增长。从外贸情况看,外部需求总体平稳,一季度完成进出口195.7亿元、增长28.6%、全省第5位,其中出口增长43.4%、进口下降6.9%。四是运行质效持续改善。从两项收入看,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4.0%、全省第4位,高于全省3.6个百分点,完成地方级税收增长4.8%、全省第4位;全体居民收入增长4.7%、全省第5位,其中城镇、农村居民分别增长3.9%、5.6%,均高于全省平均增速。从贷款余额看,持续强化金融支持,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源头活水,截至3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6976.6亿元、较年初增加566.2亿元、增长8.8%,增速连续三个月全省第一,其中制造业贷款增长10.8%、高于全市2个百分点,贷款结构同步优化。二、存在问题(一)部分领域支撑较弱,回升基础还不稳固。从GDP行业看,采矿业、批零业2个行业合计贡献率达52.6%,制造业、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文化体育娱乐业等行业贡献不足,合计贡献率不足2成,科学研究、教育、公共管理3个行业增加值负增长、合计下拉GDP增速0.26个百分点,部分行业复苏缓慢,对经济增长支撑不足。从规上工业看,制造业发展不及预期,30个行业下降面达30%、重点关注的32种产品产量下降面超过50%,其中造纸行业增加值同比下降9.5%,下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8个百分点,机制纸及纸板产量下降11.7%;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9.7%、下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6个百分点,纱、布等产品产量均下降20%左右;汽车制造业增加值仅增长0.8%、比上月回落5.6个百分点。电力行业仍未转正,增加值下降17%、下拉规上工业增速1.0个百分点。(二)实体经济效益下滑,发展存在明显分化。受外部各类复杂因素影响,我市实体经济全面复苏还面临较多制约,不同领域出现差异分化,对企业持续扩产回暖带来不确定性影响,应引起重视。如,制造业效益下滑趋势增强,今年前两个月实现利润总额下降48.8%,降幅较去年底扩大27.3个百分点;2104家制造业企业亏损的占34.8%,各类型企业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大型企业利润总额下降40.1%、中型下降63.7%、小型下降45.3%。从行业看,30个行业中有8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其中服装服饰业、造纸、医药、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等行业亏损企业较多、亏损面均超过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