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启示党的十九大将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摆在首位。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設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科学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自身建设发展的历史逻辑延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1]这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党的百年历史的深切体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坚定信心。延安时期作为党的历史上一个重要阶段,中国共产党围绕党的政治建设开展了许多生动实践,蕴含着丰富的党的政治建设思想。追溯延安时期党的历史,梳理和总结延安时期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对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延安时期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后经历的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既肩负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又面临着异常复杂的社会环境,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以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从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来看,应对复杂的革命形势需要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延安时期,内有国民党反动派对我党的限制和束缚,外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国共产党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理想信念坚定、维护党的权威、拥护党的领导等政治素质过硬的党员干部队伍,从而提高党在革命中应对各种危险的能力。随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和全民族抗战的广泛展开,中国共产党吸纳了大批新党员,党的组织和党员队伍迅速发展壮大,这为抗战初期党的政治任务的完成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中国是一个小资产阶级成分极其广大的国家,我们党是处在这个广大阶级的包围中,我们又有很大数量的党员是出身于这个阶级的,他们都不免或长或短地拖着一条小资产阶级的尾巴进党来。”[2]这使得党的组织队伍在发展中暴露出一些问题,就组织而言,“许多新建的组织还不够巩固”[3](P245),如某些组织自由行动,不请示中央或上级意见,不认真执行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就思想而言,“广大新党员身上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3](P247),如一些党员干部表现出极端个人主义,不服从组织的分配、调动和决定等。因此,通过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来肃清党内错误思想,教育党员干部坚定政治信仰、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尤为重要。从党的自身建设来看,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和革命事业兴衰成败。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经历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长征胜利的坎坷历程,积累了宝贵的政治经验,对党的自身建设和中国革命事业发展有了深刻认识。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在中共中央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路线和组织领导问题。虽然遵义会议解决了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最迫切的军事和组织问题,但对曾经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危害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教条主义等问题尚未从思想上彻底纠正,尤其在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方面,党内还存在分歧。从政治建设的角度来看,许多重大政治问题亟待解决,如政治立场不坚定、政治方向不明确、不注重团结统一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张国焘的分裂活动。1935年6月,长征途中张国焘反对中央北上,10月率部南下并在四川理番县卓木碉公然另立“中央”,该“中央”虽然最终在1936年6月被迫取消,但却暴露了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在国民党反动派对我党实行的诱降政策影响下,作为中共中央重要领导人的张国焘,居然在1938年的清明节乘祭黄帝陵之机脱离中国共产党,投靠国民党并加入军统从事反共特务活动。这种不讲政治的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