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23江西省乡村振兴局2023年2月9日九江市深挖聚力奋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九江市按照“一手抓底线、一手抓示范”工作思路,以乡村振兴攻坚行动为载体,奋力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一、坚持“三维”驱动,走九江特色之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一是凝全市之智抓顶层设计。用3-5年时间重点打造2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一体推进数字乡村、电商物流、乡村治理试点。在确定示范村过程中,深挖乡村“四色”文化,与江湖流域、著名景点、产业集聚地相融合,突出环庐山、修武永两个片区,促进区域联动、竞合发展,力争“串点成线、集群连片”。二是举全市之力抓组织调度。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攻坚行动,市县分别成立指挥部,由党政领导任指挥长和副指挥长,办公室设在乡村振兴局,其中市级抽调13名市县同志集中办公。创新推进“3+X”组合帮扶,每个示范村安排一名市县领导(市四套班子领导、县党政主要领导、县委副书记)挂点。全年召开5次调度推进会,有效推动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三是尽全市之责抓要素保障。建立“一周一碰头、半月一督导、一月一调度”的工作机制,推动资源政策向攻坚行动倾斜,形成工作合力。在编制规划方面,聘请有丰富经验及成功案例的专业团队先策划再规划,完成第一批60个示范村的“多规合一”规划;在资金投入方面,统筹整合财政资金,引导鼓励其他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目前投入144.67亿元、建设项目1041个;在人才支撑、土地保障等方面,制定专项政策和措施,加快乡村振兴人才建设,保障乡村重点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用地。二、践行“两山”理论,走产业兴旺之路。千方百计把乡村振兴示范村的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一是做好“土特产”文章。聚焦“一红两绿”、永修稻虾、鄱湖水产、瑞昌山药等县域优质单品,以促进交易和联农带农为重点,延伸到种源、标准、品牌、供应、保险等领域,健全农业全产业链。比如,永修县引进湖北潜江潜网集团,推广20万亩“稻虾连作”生态循环共养模式,带动虾田增产、农户增收、永修增色。二是做好“国有资本”文章。畅通资本下乡渠道,引导国有企业九派城乡集团创新运营、服务、建设、融资“四种主体”模式,以20亿元乡村振兴专项债为抓手,在示范村发展智慧渔业、肉牛养殖、秸秆回收、中医药等现代农业、绿色农业,盘活废弃工厂、荒山荒坡等资源,防范产业和资金风险,建立“34111”收益分配机制,走出一条企业、村集体和群众“三方共赢”的乡村产业新路径。三是做好“新业态”文章。结合信息技术、市场运作模式,联合市文广新旅局开展“文化润乡、旅游兴村”行动,培育发展“新业态”,赋能乡村振兴。三、推进“焕颜”行动,走城乡融合之路。突出乡村内核和自然风貌,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保留乡村肌理。强化乡村建设风貌管控,延续乡村历史文脉,明确不拆传统民居、不砍老树、不盖高楼,不把大量精力财力放在“刷外墙”等华而不实的事情上。在农宅庭院、田♘建筑、景观节点等设计改造中,合理运用乡土物件、乡土树种,降低建设成本和后期养护成本,彰显乡村形态之美。二是扮靓人居环境。纵深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监督”的长效管护机制,推动人居环境由基础整治向品质提升迈进,持续优化乡村空间、美化生态环境。2022年新建改造农户无害化卫生厕所9098户,清理农村生活垃圾44.3万吨、水塘6148口、村内沟渠5253.7公里。三是补齐配套短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联合市住建局制定《九江市乡(镇)村社区配套设施设置指南》,明确行政村必配13项、选配4项。深入示范村开展“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蹲点调研活动,召开近140场座谈会,征集干部群众意见建议317条。结合群众急难愁盼清单,统筹建立“差异化”工作清单,明确建设时序,实行挂图作战,让“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落到实处。四、实施“铸魂”工程,走和美乡村之路。以试点为基,以点带面,着力健全九江乡村治理体系。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农村党组织建设,开展“党建+乡贤”“党建+调解”“党建+群众组织”等乡村治理模式。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