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镇纪委实现“有作为”的几点思考乡镇纪委作为最基层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力量,在检查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对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机关立足职责定位,坚持有贪肃贪、有腐反腐,一刻不停歇推进反腐败斗争。但落实到乡镇的实际工作中,“上头热下头冷”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究其原因,一是职责定位上的问题。纪检监察机关是政治机关,必须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贴跟上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有的放矢地开展监督。但是,有的乡镇纪委为了监督而监督,把纪委工作与其他工作割裂开来,找不到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监督的抓手。二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乡镇纪委书记作为党委班子成员,干部队伍、办公场所等都需要乡镇党委政府的支持,同时与被监督对象同在屋檐下,工作上有配合,生活上有交叉,考虑到很多工作需要镇村干部支持配合,处在如此“熟人圈”里,自然会产生思想顾虑,存在“难为情”心理。三是素质能力上的问题。乡镇纪委书记和其他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大多数是以前都没干过纪检监察工作,理论水平有所欠账,办案水平不够专业。同时,在问题线索处置上,不同程度存在“等、靠、要”思想,监督检查等上级方案问题线索等上级交办,主动作为意识还不强。乡镇纪委是基层监督的“神经末梢”,它直接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面对的是生活和战斗在农村第一线的党员和干部。乡镇纪委必须牢牢把握“纪检监察机关首先是政治机关”这一根本属性,旗帜鲜明讲政治,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思想认识、工作开展、自身能力”三方面深耕细作,着力推动乡镇纪委“有作为”。一、深化思想认识,厘清工作关系。乡镇纪委开展工作,要准确把握好“双重领导”和“三个为主”的辩证关系,横向上,加强党委对反腐败工作的全过程领导,纵向上,加强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重点领导。如此,乡镇纪委才能不缺位、不越位、不冒进。一要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体制机制,提高乡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对乡镇纪委工作的认识程度,争取主要领导对纪委工作在干部队伍、办公场所等方面的重视和支持,这是有效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二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全面履行对乡属站办所和农村党组织的监管职责,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对乡属站办所负有组织协调、监督管理职责三要加强与县纪检监察机关的沟通和联系,严格落实请示报告制度,为乡镇纪委放手监督执纪壮胆撑腰。二、做实监督首责,提升工作质效。一是强化政治监督。在任何时候,政治监督都是打头的、首要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政治监督就跟进到哪里。“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对于乡镇纪委来说,政治监督的内涵极其丰富。在监督内容上来说,乡镇纪委必须紧紧围绕乡镇党委各项工作部署,通过强化政治监督,督促农村基层干部以实际行动落实“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决保障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在监督方式方法上,必须围绕“深”字做文章,不仅要紧盯干部作风问题、严肃查处农村干部违纪案件等,还要注重透过现象看本质,推动政治与业务深度融合,坚持从政治上看、政治上办,着力检查发现在落实具体工作中的政治立场、政治责任、政治忠诚、政治担当等深层次问题。二是创新日常监督。乡镇纪委监督的对象是广大的农村干部,其特点是人数多、分布广,因此必须探索出有效的日常监督方式,以充分发挥乡镇纪委的监督作用。要盯紧“关键少数”,重点监督村党支部书记(主任),通过监督他们正确履行责任,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广泛运用“谈心谈话”等手段,前移监督关口,沉下心了解干部八小时内外的工作生活状态,全面客观真实了解掌握乡村干部的“活情况”和具体表现,深化运用“一清单一报告一档案”,做到立体形象丰满,见人见事见问题,不断提高监督针对性有效性精准性,做到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督促干部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