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纺织行业代表委员座谈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一年之计春为早,千秋大业志当先。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五五”发展的关键之年。随着中国纺织工业从"大而全"向"强而韧"跃迁,产业的发展特征、外部环境、目标任务都在深刻改变。面对新形势,我们应该思考行业究竟要进行怎样的谋篇布局,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围绕行业的发展现实、战略机遇与形势变化进行前瞻性思考、深层次沟通、落地式谋划,正是此次会议的目的意义。借此机会,与大家沟通几个观点。一、从产业自身看新发展阶段的特征任务(一)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者,中国纺织工业与时代同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产业规模优势、体系优势不断强化。中国年纤维加工总量稳定在6000万吨以上,占全球总量50%以上。2024年5家涉纺企业跻身《财富》世界500强。专精特新企业持续涌现,蓬勃发展。坚实基础构筑发展韧性。2024年全国规上纺织企业营业收入49532.1亿元;利润总额1938.8亿元,同比增长7.5%。2024年,限额以上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总额达1.47万亿元,同比增长0.3%;网上穿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5%。行业成为扩内需、促消费,推动经济恢复向好的重要支撑,在稳就业、促发展、惠民生中发挥价值。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连续五年超过3000亿美元,有力支撑外贸、外汇稳定。从产品、产能到品牌、资本走出去,行业进入“新航海时代”。行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基石地位持续强化。新质生产力在行业内加速形成,科技、时尚、绿色、健康协同演进,成为产业发展新的质态。创新驱动的科技产业。围绕传统产业的高端化升级、前沿技术的产业化落地,纺织行业价值链各环节的科技属性日渐强化。材料创新、工艺创新、装备创新、产品创新、平台创新系统集成。高性能纤维产能全球占比超1/3;纺织机械自主化率超过75%,高端装备关键基础件国产化率超过50%。万物可织趋势明显,未来产业成为重要形态。碳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压电纤维等先进材料因其多功能、轻量化、设计灵活等优势,成为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等领域的战略支撑。文化引领的时尚产业。优秀传统文化、当代先进文化的系统性挖掘和时代性转化正形成中国时尚产业的突围路径。历史经典产业在产业竞争和东方叙事下焕发新的吸引力、生命力。新中式服饰市场规模达10亿元级别,近三年相关产品商品交易总额增速超过100%。网络文学、影视动漫、电子竞技等中国当代文创产业构筑起以IP为核心的时尚价值新生态。数字经济延展产业空间。人工智能重新定义设计创新范式,社交媒体传递流行趋势,成为打造大师、大牌、大事新的时尚策源地。责任导向的绿色产业。从能源体系到材料体系,从制造方式到流通模式,从发展战略到管理体系,行业“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体推进。2023年中国再生涤纶产量约555万吨。数据显示,2023报告期,纺织服装上市企业仅6.2%未开展ESG信息披露实践。环境资产化、责任价值化进程加速,利益相关方更加多元。以人为本的健康产业。服务于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行业已经形成立体化的产品供给,高端化、功能化、智能化趋势明显。生命健康领域,人工血管、人工瓣膜、组织工程支架等高端医用纺织品实现临床应用。生活健康领域,行业积极拥抱运动经济、睡眠经济、银发经济等细分领域。2023年中国老年服装零售规模达到2254亿元。职业健康领域,我国职业装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个体防护装备产业规模年增速达到15%。中国纺织工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处于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迁的关键期。(二)行业发展的问题与瓶颈从全球看,中国纺织在标准制定、价值分配、潮流引领等方面仍未形成与规模匹配的影响。规模优势与治理弱势的错位,映射出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一是全球价值链主导企业缺失,行业话语权、议价权有待提升。主导企业通过订单分配、标准制定和验厂认证形成刚性约束,非主导企业极易陷入“规模扩张-利润稀释”的悖论循环。当市场需求或技术路线变革时,定制产线、专用模具等成为沉没成本。受产业分工和“技术黑箱”限制,非主导企业的技术积累呈现碎片化、模块化特征,资源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