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办报:不同历史时期的审慎理念与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中国共产党的新闻思想中,政治家办报被赋予不同的政治承载,但政治审慎观念一直未变,其内涵既有全面继承,又有创新发展。几代党的领导人都要求党的新闻工作者应该从全局/大局着眼,准确把脉政治形势,审时度势,为新闻宣传和舆论工作找准定位,服务人民、治理国家,体现了政治审慎的哲学智慧和政治家谋略。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政治新闻学思想,“政治家办报”则是其中最重要、最富特色的核心概念之一。认识政治家办报,要从德性和战略层次的高度进行衡量与分析。德国的马克斯·韦伯和中国的毛泽东都提出过“群众政治家”的概念。对这个概念的发掘让我们认识到,政治家办报思想中“政治家”的真正内涵和高标要求。韦伯对以新闻工作者为代表的群众政治家的论述启示我们:既要弘扬职业政治家的审慎德性,又要坚持群众政治家“直接诉求民意认可”的路线。毛泽东也提出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时应该坚守审慎观念和群众性原则。由此,我们认为政治家办报思想的核心理念就是“政治审慎”。我们党的很多领导人始终如一地坚持政治家办报,也都同样体现了政治审慎的德性原则和策略方法。一、审慎内涵及政治审慎理论的简要回顾审慎(phronesis,prudence)是古今中外学者都讨论到的一个多领域概念。孔子说:“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论语·尧曰》)东汉班固将“审”“慎”二字连用:“其决疑平法,务在哀鳏寡,罪疑从轻,加审慎之心。”(《汉书·于定国传》)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则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全面讨论了审慎对于美德形成的意义。他认为,明智/审慎是一种理智上的德性,它通过长期教化和培养而形成,能够化解未知的道德风险。人们的美德就是审慎选择的结果,因为“它以选取中间为目的”;而“正是由于这一原因,过度与不及是恶的特点,而适度则是德性的特点”。也可以倒因为果地说,正因为适度的状态就是德性,所以“德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需要审慎的指引”。审慎既是一种人类德性,又是一种道德选择方法。它关涉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活动中对于善的谋划,是对自我善的考虑,也是对自我善的行动。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审慎也是关于手段的考虑。一个不以审慎的行为方式行事的人,往往收获不了美好的结果,而且常常处于追悔莫及之中。正如罗尔斯所说:“一个人甚至整个社会可能获得完全由本能倾向推动的幸福,这并不是不可思议的。伴随着极大的侥幸和好运,有些人可能出于本性恰好找到那种他们根据审慎的合理性将乐于采取的生活方式。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却没有那么幸运,而且不经过思考,不把我们自己看作一个具有一个经历时间的生命的人,我们将总是为自己的行为过程而悔恨。”即,明智的决断才是幸福未来的保障。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也说:“按照完美的谨慎、严格的正义和合宜的仁慈这些准则去行事的人,可以说是具有完善的道德的人。”“正义的全部美德,即所有美德之中最重要的美德,不外是对我们自己周围的人的那种慎重和谨慎的行为。”可见,谨慎是美德原则之首。这里所说的“谨慎”,实质上就是“审慎”,因为:一、亚当·斯密本人在书中交叉使用过这两个词语;二、该书的其他中文译本,就有将“谨慎”译作“审慎”的。进而,审慎作为一种理智德性,而非伦理德性,具有很明确的目的性和实践性,它与作为一种智慧传统的政治学有着天然的联系。有学者说,审慎不光是个人美德的体现,也可以是政治家由自身的品格上升为对公共事业的作为,是人类理性最完美的展现。综上,“知晓具体的情势,明白自己应该履行的责任,以及选择恰当的方式行动以实现目标,这构成了审慎的基本内涵。”“政治审慎”的基本内涵则是:基于审慎的政治智慧要求政治行动者对其行动具有反思和判断的能力;基于审慎目的的总体性诉求,政治家应该克服国家治理的技艺化、碎片化和抽象化;审慎以变化的世界为对象,要能预见和应对偶然和有风险的世界,追求现实生活中的“有效真理”;基于审慎的政治智慧以善为目的,即要求政治实践本身具有伦理意义。政治审慎以智慧为要义,政治学就是一种智慧。二、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