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深刻理解“坚持人民至上”的时代内涵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是因为其超越了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性,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任何自身的特殊利益,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一专题,对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人民情怀做了更为坚定的宣示、更为饱满的表达。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而多变,我们肩负的任务光荣而繁重,基于此,必须深刻理解“坚持人民至上”的时代内涵,贯彻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对中国共产党而言,“人民”二字重逾千钧,“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的生动写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站在人民的一边,就意味着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规律,满足人民愿望与要求,就意味着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面。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的更强大。人民不仅见证着、分享了国家发展的巨大成就,更参与着、推动了国家、民族的浩荡前行。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其经验和智慧契合了社会发展规律,其愿望和诉求反映着社会前进脉搏。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确保出台的各种决策合乎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能够真切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真切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能够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党只有做到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才能凝聚起人民群众的力量并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让执政兴国的底气更更足。♘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心,是体现一个执政党合法性的基础,是衡量一个社会政治认同度的标尺,是决定一个民族和国家命运的根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始终能够赢得民心的根本原因。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一论断,充分反映了党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治国理政实践中的一切工作从根本上讲都是为了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评价任何工作的成败得失都应以民心向背为标尺。历史和现实已经充分证明,如果能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就一定能站稳人民立场,将党的群众路线贯彻下去,确保党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在陕西榆林参观中共绥德地委旧址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是赢得了民心,是亿万人民群众坚定选择站在我们这一边。”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继续赢得民心,必须要继承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在于密切联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只有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统一群众的意志和行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创立、并始终坚持和不断完善的根本工作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立场的集中体现。坚持人民至上,就是要做到自觉为人民群众谋利造福,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基于此,方能形成一呼百应的巨大感召力和影响力,集中人民群众的力量优势,真正形成理想信念一致的命运共同体、精神追求一致的价值共同体、奋斗目标一致的利益共同体,就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经得起任何的考验,在事业上无往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