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引导高校党史教育路径探析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推进百年党史教育进课堂为培育爱党爱国的时代新人开辟了重要路径,必须将党史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这就需要教师善用唯物史观中的历史研究方法,即历史和逻辑统一的研究方法、历史比较法、逆向考察法和阶级分析法,以“四法”为致思取向。因此,文章从历史主义的由来、唯物史观的历史研究方法、授课目标以及两者结合路径四个方面系统解读如何以唯物史观引导高校党史教育进课堂。关键词:党史教育;唯物史观;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探索适合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群体深入学党史的方法途径,既要精准有效覆盖,又要生动鲜活开展,使学党史、知党史、用党史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百年党史教育进课堂意义重大。学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应该将其与党史教学相互促进、同向并行。但是将党史教学嫁接于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绝不能生搬硬套和空洞说教,而是要求教师用心用情,把握时代契机,结合唯物史观中所运用的“四法”,即历史和逻辑统一的研究方法、历史比较法、逆向考察法和阶级分析法,精细设计教言教学内容[1]。一、历史研究方法相关概念党史归根到底是一段历史,无论是考察研究还是理论教学必然离不开对历史学相关方法论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人们研读党史、把握党史的理论基石和方法论前提。教师在推进党史教育进课堂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唯物史观作指导,学习其历史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客观、正确地分析党史,让历史更加具有说服力。因此,教师想要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历史研究方法,必须首先了解其相关概念。(一)历史主义的含义及由来历史主义这一概念,指的是从历史变化中考察历史发展普遍倾向并据此理解现实问题的观点。[2]历史主义作为方法论产生于十八世纪末。美国学者格奥尔格·伊格尔斯认为历史主义以书面形式呈现于世人眼前最早是在1797年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的笔记中,之后经过一系列理论发展,至黑格尔时他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历史主义原则。黑格尔是“第一个想证明历史中有一种发展、有一种内在联系的的人”[3],是他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4]但是,黑格尔对于人类历史的理解仅仅是作为“神意、神的理性的实现”,将人类历史精神化、意识化,因此黑格尔的历史主义实乃优缺并存,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众多理论中,真正将历史主义的原则和方法科学阐发和应用的,是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二)唯物史观及其历史研究“四法”唯物史观又称历史唯物主义,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的最普遍结果的概括”。[5]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最高阶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原则,在研究人类社会史学领域时可以分为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其中,历史分析法又包括三种方法,即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历史比较法和逆向考察法。1.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所谓历史和逻辑相统一,是指主观逻辑要以历史事件为基准,且要合乎客观事实;逻辑是历史的理论再现,历史被逻辑所反映,历史中本质的、必然的东西通过逻辑得到梳理和总结,最终得出历史规律。使用历史和逻辑的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需要注意:由于逻辑必然会对历史进行“修正”,所以要提防“历史修正主义”的错误。历史修正主义是指企图通过对历史的重新解读撼动甚至颠覆某些在学术上、政治上或者社会科学上早已获得认可并正值盛行的历史观念,用自己的观念取代,从而获得了对某段历史事件的“解释权”。[6]所谓对历史过程进行的“修改”,是指根据现实历史过程自身的规律性进行修改。这些“修改”内容,并非对历史学的背离,乃是以更严格的逻辑、前后一致的方式对历史过程更深入的反思。2.历史比较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历史比较法是剖析史学事物和剖析史学人物之间最普遍而又有效的方式。简单而言,历史比较法就是将对比方式带入史学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