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伦裕2022-06-1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必须从统筹“两个大局”的高度,充分挖掘乡村振兴在稳定经济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方面的巨大潜力。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乡村振兴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契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快速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不断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释放改革红利,为创造“两大奇迹”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相比,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相对滞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支撑城乡融合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我国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新契机。乡村振兴为平抑宏观经济波动带来新机遇。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将创造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机会、吸引乡村人才回流,对稳定就业和保障收入发挥积极作用。乡村振兴将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改变农业生产和贸易的时空格局,全面提升农产品生产和供给能力,对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稳定农产品价格和预防通货膨胀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振兴为推进污染治理与实现“双碳”目标开辟新空间。农村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丰富,是提升生态产品供给和碳汇能力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激励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有效发挥绿色优势,以生态振兴联动五大振兴,探索建立激励相容的生态产品供给和价值实现机制,加速自然资源资本化,是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为促进公平与效率提供新路径。我国已进入高度合作型社会,通过技能培训等方式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将有效提高全社会的合作效率。同时,乡村振兴将提升农村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长期来看有助于解决贫困的代际传递难题,同时为经济发展积蓄人力资本。乡村振兴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新保障。乡村振兴更加强调在发展过程中提升农村资源可得性和农民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全面建设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农村居民增收能力、不断缩小城乡差距、夯实共同富裕的基础,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有效手段。针对乡村产业和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自然资源、人力资本等要素的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均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现状,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应重点聚焦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挖掘农村地区自然资源优势、加速人力资本积累三个维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从提升供给质量看,随着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特别是生产性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的能力日益增强,这不仅对推动农业农村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创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也对优化我国产业区域布局、畅通城乡区域经济循环具有积极带动作用。从有效扩大内需看,乡村振兴可以进一步发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增收能力,释放农村巨大潜在需求,推动农村消费市场扩容提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是要下大力气建设“新型农业基础设施”,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在实践中,要强化以下基础环节:一是持续规范高标准农业生产过程,加快建设温室、大棚等标准化设施,提升农作物自然风险防御能力;二是根据地域特征和产品特性,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运输和物流设施建设,延长销售时间或错季销售,实现产品保值增值;三是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建强物流设施和数字基础设施,充分利用电商平台、网络直播等新型营销方式,推动高质量农产品与市场需求有效匹配;四是推进供应链创新应用,开展农商互联农产品供应链建设,与重要地区或全国性物流中心建立有序稳定联系;五是建立和推广农产品标准化体系、产品质量认证标准体系,打造农产品品牌,对标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商超农产品标准,争取国际通行的农产品认证,增强产品的全球竞争力。挖掘自然资源优势,推动农村实现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