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法在《公司治理》课程中的应用《公司治理》课程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兼具突出的时代性实践性特征。在现有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主要以课堂理论讲授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而在大多数高校,《公司治理》课程并未安排专门的实践学时,或即使安排也只是简单地给学生布置课后的实践任务,因而实践教学事实上是主要集中于不同年级的集中认识实习与分散的专业实习环节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时间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难以达到实践学习辅助理论学习,提高学校效率与效益的目的。在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理论讲授与实践学习脱节的问题。案例教学法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教育实践相对真实的情境,这个情景能够做到时效性与针对性,因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习的效率,使学生更快更有效的掌握课堂理论知识。通过案例分析与讨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思维得以培育,未来更具竞争优势。1课程特征分析公司治理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公司的起源与发展、公司股权结构设计、董事会运作机制,监事会监督机制、高管激励机制等方面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基础知识。课程具体传授的是如何规范成立与发展公司,如何建立有效的治理机制和运作机制以及研究现代公司运作的基本组织方式与管理原则等问题,其具体特征如下几点。1.1课程内容基础且综合公司作为现代企业的基本组织形式,较好地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课程对现代公司的产权、组织、运行等内容的讲解,对后续的运营管理、组织行为学、战略管理等课程的学习起到基础性作用。此外,该门课程还包括有经济学、公司法學等相关课程的部分内容,不仅涉及产权经济学、企业理论还涉及公司从设立到解散终止的各项法律活动,包括设立、合并、分立、组织变更、公司重整、解散、破产等内容,相较其他专业课程内容更加全面综合,概括性更强。1.2课程具有较强的实务性公司治理课程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部分,也有公司治理的实务部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枯燥的知识点只能让学生浮于表面,无法深度学习,缺乏必要的自我思考与理解。因此,教师改变教学方式势在必行,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增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有更强烈的参与感,从而让课程更加贴近实务。1.3课程理论知识更新速度较快经过几十年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我国公司无论从数量还是组织规范化程度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相应的公司发展的制度环境也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善。对于公司治理课程的内容而言,教材相对比较稳定,时而落后于现实公司制度以及公司理论的发展,单从我国公司法所进行的5次修订就可见一斑。由于理论知识与制度环境的快速变化,就要求课程理论讲授内容要及时更新。2案例的选择2.1案例来源渠道的选择(1)来自于教师与学生的调研和实践活动。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师大多与相关企业存在一定的教学科研合作关系,教师可以借以获取相关案例素材。(2)来自于报刊资料。现有不少财经类的刊物与报纸,会大量涉及公司发展演变,公司的产权、组织和治理等案例。(3)来自于互联网。比如国内外著名公司的网站,比如苹果公司、微软公司、亚马逊等公司,可以提供这些公司的某些具体的管理经验和总结;还有商务部、发改委等政府网站,同样会有关于现代公司制度与政策方面的内容;最后还有各大高校针对公司的学术研究机构,比如清华大学的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的公司治理研究中心等,也会提供某些公司存在的治理实际问题的描述与讨论。2.2案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在案例教学前,案例内容的选择是最基本的要求,或许会存在大量的可用的案例,但是还是需要一定程度的甄别选择,在此过程中需要坚持一定的标准与原则:(1)针对性与目的性原则。《公司治理》课程的案例选择上要注意贴切精练,要注意选择既与课堂教学内容紧密关联又贴近实际的现实生活。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将教学难点与重点,通过直观感性的认识达到最终理性的掌握,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时效性与时代性原则。公司案例的选择要及时并新颖,因为只有这样才更符合当下时代环境,具有现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