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及当代意义提要: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党形成了独特的人民观。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主要内容包括:坚信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丰富发展了人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思想,提出党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强调要加强人民民主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主要包含:丰富发展了人民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奉行人民利益至上的标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探索了处理党群关系的新思路,提出要正确处理领袖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在邓小平人民观的基础之上,江泽民同志又提出了执政党必须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立足点,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同志则提出了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这些重要思想既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的根本观点,又有了新的发展,对党的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极大创新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其中,唯物史观是习近平人民观的理论基础,实现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习近平人民观的价值追求,坚持群众路线是习近平人民观的重要保证,“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习近平人民观的人格要求。新时代,坚持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有利于新时代坚持好群众路线,有利于为正确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依靠力量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指导,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利于正确处理新时代党群关系。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人民”。他指出,“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①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5、15页。。习近平总书记用了一句字字千钧的话形容人民对于党执政的意义,他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②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15、15页。。历史地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根本原因是始终坚持和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我们党形成了独特的人民观。所谓人民观,就是特定政治行为主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如何看待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以及如何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等一系列问题的总的看法。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100年来的不同历史时期,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再到江泽民、胡锦涛及习近平,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是一脉相承、相互贯通的。一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此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不同时期的人民观拥有共同的理论和现实基础;二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人民的主体性,不同时期的人民观都承认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三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共产党人的行为准则,不同时期的人民观拥有相同的出发点和目的;四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人民利益的至上性,不同时期的人民观都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首要任务。当然,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又是不断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民观都与时俱进地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一、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作为毛泽东思想的最核心构成要素,毛泽东人民观的思想精华,贯穿毛泽东不同时期著作,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逻辑严整的科学思想体系。中国共产党人民观创立时期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坚信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对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给予高度评价,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①参见《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857、899、900、1094页。。他把人民比作“上帝”“土地”“眼睛”,把党群关系喻为“鱼水”关系。同时,毛泽东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