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南省建设“全球双碳经济示范区”的建议1、中科院双碳研究团队简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在陆地生态系统监测与碳汇计量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专项”的重要成果,在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中展出。其中,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黄玫研究团队自主研发的陆地生态系统过程模型是碳汇计量模型的代表。该模型在国际国内都具有权威性,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已经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认可。该模型的模拟结果被IPCC第5次评估报告引用,其模拟的土壤碳密度在国际模型比较中名列第一,模型目前正被泛欧亚科学实验研究计划(PEEX)采用。以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第一起草单位,黄玫为第一起草人撰写的《区域陆地碳汇评估技术指南》,已于2022年4月18日通过气象服务协会正式对外发布,成为了团体标准。起草人正在积极申报成为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该标准是气象行业首个涉碳标准,为准确核算区域陆地碳汇、摸清生态家底提供了依据。福智生(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果转化碳汇计量模型唯一授权的公司。为了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科研人员可以合理、合法的在科技成果转化公司和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同时承担工作。目前公司的主要技术人员为黄玫、顾峰雪、王昭生、巩贺,主要技术人员简历见附件。福智生(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双碳生态云平台”是同时计量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绿碳)、生态产品价值和企业碳排放的管理平台,是政府和企业进行碳中和、碳管理的专业数字化工具。平台可为政府提供碳中和管理基础数据和系统解决方案。为企业提供碳排放的监测、核算、咨询和软件服务。2、中科院双碳研究成果赋能海南“蓝碳”,共同建立与国内国际接轨的认证认可技术体系蓝碳作为我国碳汇的重要一部分,其纳入我国碳交易市场还存在以下几核心问题:国内国际蓝碳生态系统监测与碳汇计量方法尚不成熟;国内国际蓝碳交易市场体系尚不完善;滨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总体上呈退化趋势。中科院双碳研究团队开发的陆地生态系统模型,主要针对陆地生态系统,核算的是“绿碳”。由于陆地生态系统与海岸带生态系统固碳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可基于“绿碳”模型原理以及“蓝碳”观测数据,自主开发出适用于“蓝碳”计量的模型算法,从而核算出“蓝碳”,为全面摸清海南蓝碳本底规模,制定相关的认证标准体系提供扎实权威的技术支撑。中科院双碳研究团队开发的陆地生态系统模型可核算全球每个国家“绿碳”规模和变化,团队研究成果可用于未来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我们可与“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紧密合作,从科学及市场角度提供大数据和碳计量技术体系支撑,努力建设海南的“蓝碳”方法学成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公认标准,并纳入国际海洋治理体系。配合“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建立符合全球投资人、碳金融机构和碳交易所认可的绿色资产的计量认证标准、交易标准和认证标准,进而有力推动“海南国际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蓝碳产品的市场化交易结构,突出差异化发展定位,连接全国碳交易市场与国际市场。海南幅员辽阔,省境内分布着几乎全部的蓝色碳汇类型。但由于人口和经济不断向沿海地区聚集,各种如填海造地、水产养殖、工业生产等人类活动正导致海洋生态系统服务不可逆转地退化,使得海岸带生态系统丧失碳吸收能力,同时还导致蓝碳存量的显著损失,将大量温室气体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去。中科院双碳研究团队可与海南省科研机构、大学合作开发“海南海洋蓝碳生态系统模型”,配合航天遥感技术随时、随地、可视化、定量化、精细化监管辖区内碳吸收和重点企业碳排放,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为“蓝碳”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行。同时对不同政策干预情景,滚动预测未来的碳达峰时间和碳中和路径,为政府在减排的同时保经济增长提供模型工具和智库报告。3、中科院双碳研究团队落地海南工作设想1)构建“双碳生态大数据云平台”,聚焦“3060”目标,服务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构建不同行业企业和区域碳排放的算法模型和基础数据库构建生态碳汇核算的基础数据库和算法模型,通过灵活的模型构建器,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