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是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结晶。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前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深入学习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深刻领会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将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指引和根本遵循。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起源于西方,是一场由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领域的深刻变革。现代化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的繁荣和发达。然而,西方的现代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带来繁荣的同时还带来了大量社会问题,引发了全球危机。中国注定要融入世界现代化进程,但中国必须走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之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一直致力于推进中国的现代化事业。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952年,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即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完成“三大改造”,由此确立了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1964年底,周恩来总理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郑重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即“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在此基础上,我国逐渐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9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谈到,“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邓小平把“小康之家”看作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目标,同时他还指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前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初步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使中国式现代化更加清晰、更加科学、更加可感可行。在战略上不断完善,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式现代化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其前进方向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规模大,一方面造成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难度和复杂程度;另一方面,人口规模巨大也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人口优势,优化人口结构,发挥人力资本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带来了社会财富的极大增长,但也导致了严重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产生了大量社会问题。我们追求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更不是搞“福利主义”那一套。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