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两个务必”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摘要]“两个务必”提出70多年来,一直像一面警钟,教育和警示着全党。“两个务必”是一种政治清醒;“两个务必”是一种历史经验;“两个务必”是一种人民立场;“两个务必”是一种工作作风;“两个务必”是一种人生修养。在新时代,面对新目标新任务,更应深刻理解和认真践行。[关键词]“两个务必”;思想内涵;现实意义;人民立场党自1949年3月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70多年来,其一直像一面警钟,教育和警示着全党。在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回顾“两个务必”提出的历史背景,放眼中国几千年历史、放眼百年党史、放眼当今正在推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感其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和现实意义,需要认真践行。一、“两个务必”是一种政治清醒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在回答黄炎培如何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问题时说:“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并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党走好革命新征程及时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充分体现了党长远的历史视角和强烈的警醒意识,充分体现了党对当前一个时期面临的风险挑战、应对之策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要永远保持清醒,时刻清楚所处的阶段和任务、所面临的问题和风险、应采取的方略和对策。当前,党完成了第一个百年目标,取得了让世界惊叹的“中国奇迹”,已经全面开启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成功属于过去,放在历史长河中,现在仅是新长征的开始,今后党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更复杂,解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这一社会主要矛盾的任务更艰巨,“四大考验”“四大危险”仍然存在,需要全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两个务必”是一种历史经验纵观历朝历代,皆因谦虚谨慎、奋发图强而兴,皆因骄奢淫逸而亡。周文王“克明德慎罚”,勤于正事,礼贤下士,臣民信服,最终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汉高祖“休养生息”,其后继者文帝和景帝继承其休养生息政策,开创文景之治;唐太宗从谏如流、厉行节约,成就贞观之治。而李自成起义进京后一些将领骄奢放纵、太平天国运动取得一定胜利后高层出现腐化,结果都功亏一篑。党之所以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巨大成就,就在于始终保持和发扬了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及时克服和控制了浮夸、享乐和奢靡之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总结过去、昭示未来,具有历史眼光和历史思维的党,农村包围城市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之路的开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提出、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被列为延安整风运动学习文件,等等,都是党汲取历史智慧、以史为鉴的结果,“两个务必”更是包含着对中国几千年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党艰苦卓绝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从古今生动的历史中汲取正反两方面经验,领悟“两个务必”深的思想底蕴,践行♘“两个务必”的内在要求,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跳出周期率,永葆党不变质、江山不变色。三、“两个务必”是一种人民立场“两个务必”强调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强调艰苦奋斗,其实质是不要忘记人民群众,不要脱离人民群众。解放前,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就指出:“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的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句句体现了人民情怀。解放后,“人民”二字深深印记在新中国的各个领域,“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政府”“人民政协”“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人民军队”“人民警察”“人民银行”等等。人们听到和看到最多的是“為人民服务”。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百年来,党的这一根本立场和根本宗旨始终没有改变,一直在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