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村级小微权力监督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涟源市,隶属于湖南省娄底市,总面积1830平方公里,总人口114万人,辖17个乡(镇)、3个街道和1个高新区。针对村务管理乱象丛生、村级腐败易发多发、信访举报居高不下等突出问题,于2017年3月在3个乡镇11个村启动“互联网+村级小微权力监督”工作试点,于7月在全市推开,于11月在娄底市全域实施。实施“互联网+村级小微权力监督”以后,村干部规矩意识明显增强,农村信访矛盾明显减少,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乡村治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一、一张清单,厘清权力边界对村级权力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归纳、审核,将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有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支撑的28项内容分类建立权力清单。其中包括村级工程项目建设、集体资产资源处置、物资和服务采购等重大决策类10项,村务、财务公开以及村级组织印章管理等日常管理类3项,贫困户建档立卡、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户口办理等便民服务类15项。在此基础上,本着依法依规、于事简便、便民利民的原则,绘制权力运行流程图32幅,对每一项权力都明确政策依据、执行和监督主体、程序步骤等内容,做到有据可依、有图可循。权力清单和流程图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动态调整,同时各乡(镇、街道)也可因地制宜增设“特色清单”。二、两套机制,扎紧权力笼子建立村级小微权力风险防控机制,构建了一套制度化、规范化、透明化、系统化的村级权力运行体系。一是围绕权力清单,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机制。建立健全“四议两公开”、村级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村级集体资产资源处置、村财民理乡镇监管、村民议事会管理等配套制度,保证每一项权力始终在制度的框架下运行。比如,建立了村级工程项目由乡镇纪委、农经、财政、规划4部门和工程项目行业主管部门“4+X”联合监管制度,村级工程项目造价和集体资产资源底价评审制度,以及村级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会议年度决议或授权村民议事会议年中决议的议事制度,有效解决了村级工程项目建设监管不严、造价不合理和村级议事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二是围绕工作落实,建立健全推动工作的保障机制。建立平台运行管理数据信息采集上传、工作日常考核、责任追究等制度,对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工作要求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建立县乡纪检监察一体化工作机制,通过实地察访、抽查检查等方式,聚焦村级工程建设项目、大额资金支出、资产资源处置等群众关心事项开展精准监督,推动工作落地落实。三、三个平台,推动权力公开打造“一网一微一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开平台。“一网”即“互联网+监督”平台。在省“互联网+监督”平台建设“小微权力”子平台,设立“权力清单”“工程项目”“办事结果”“资产资源”4个版块。对公开内容做到“应公开尽公开、能公开尽公开”。在权力清单版块,公开清单事项和流程图、法律依据、政策文件在工程项目和资产资源版块,实行全过程全要素公开;在办事结果版块,公开与群众密切相关的7类事项。目前累计公开工程项目4520个、资产资源2948条、办事结果110万余条。农民群众只需在电脑、手机或终端查询机上轻轻一点,就能随时随地查询和监督村级每一笔财务收支、每一项权力运行、每一个工程项目、每一个办事结果。“一微”即村务监督微信群。按照“一村至少一群、一户至少一人”的原则,在全市建立监督服务微信群,33.52万人入群。建立“市负总责、乡镇负主责、村抓落实”的上下联动工作机制,对微信群进行统一管理,及时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并分流、督办。截至目前,通过微信群发布“三资”信息1735件次,收集群众诉求3806件,回复处理3801件,办结率99%。“一栏”即村务公开栏。全市504个村(社区)按“标准统一、样式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的要求,建设规范化公开栏,严格按照村务公开目录按时公开,内容与线上平台相互印证、无缝对接。四、四项保障,确保长效运行一是组织领导到位。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纪委监督推动、部门分工负责、镇村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市级成立由市委副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纪委监委。各乡镇成立由党委(党工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各相关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