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观直接反映干部从政的价值取向,是干部创造政绩的思想基础。习近平反复强调,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要树立正确政绩观,围绕“政绩为谁而树、树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等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内涵深刻,为中国共产党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指明了正确方向,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重要指南。一、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的必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但是,近年来一些地方脱离实际、违背规律,盲目举债搞建设,热衷搞“政绩工程”。有的急功近利、好大喜功,寅吃卯粮、负债累累,大干快上遗留“半拉子工程”;有的拍脑袋决策、搞“一言堂”,整大场面、铺大摊子,不计成本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有的蛮干乱干、不按规律办事,只顾眼前、不顾长远,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工作失误;有的统计造假、虚报浮夸,搞“数字政绩”“虚假政绩”等等。这些问题,实际上是政绩观错位、权力观扭曲、责任心缺失的具体体现,不仅造成国家财力和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助长弄虚作假、奢侈浪费的不良风气,损害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心信任,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严重影响了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决反对、及时纠正。奋进新时代,迈向新征程,更加需要强化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首先,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广大党员干部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主体。引导广大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激励他们坚定政治方向,保持政治定力,更好地干事创业,才能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对各项事业的引领保障作用。特别是,针对党内一些因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导致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突出问题,如果不加以纠正,将会影响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而影响党长期执政的基础和根基。只有引导各级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坚决清除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坚决割除一切滋生在党的肌体上的毒瘤,防范一切动摇党的根基的因素,才能使党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从而把全面从严治党落到实处,不断强化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其次,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必然要求。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完成这项任务需要不断提高广大干部运用制度和法律的力量治理国家、应对风险挑战冲击的能力。关键在于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制度把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实做好。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牢固地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也只有践行正确政绩观,按制度办事,才能确保广大党员干部贯彻党中央的各项决策和工作部署不走样、不变形,才能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把党和国家的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有效地推动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最后,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必然要求。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新发展阶段。当前,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是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要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只有不断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才能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