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部座谈会发言3:重温党史故事,吸取奋进力量五四青年节源于中国1919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有两位同龄的伟人都参加过“五四运动”,一位是邓小平同志,一位是邓颖超同志,当时他们只有15岁。邓颖超同志生前有一首十分喜爱的小诗,其中写道:“春天的后面不是秋,何必为年龄发愁,人民的事业与世长久,谁的生命与它结合,白发就上不了他的头”,虽然我的年龄早已经过了35岁的青年标准,但是这首小诗鼓舞了我,我想,青春其实是一种心理、一种状态,因为革命者永远年轻,奋斗者永远年轻。根据今天“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会议主题,我结合最近重温过的4个党史小故事,向大家汇报我的一些收获和体会。一、重温朱总司令入党的故事,作为青年干部,我要更加坚定政治信仰大家都知道,朱德原来是旧军队的旅长,可谓高官禄,♘权倾一时,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他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后走上了寻求革命真理之路,为了入党,他可谓历经苦辛,一波三折。1922年3月,时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的朱德逃离明,在滇北的崇山峻岭中甩掉追捕者,日夜♘兼程,历尽艰难险阻,先回到四川仪陇家中,然后到上海,7月份到北京,找到好朋友孙炳文,想通过孙找李大钊入党,孙炳文打听之后告诉朱,李大钊去南方了,同时介绍共产党的领导人陈独秀在上海,朱德马上顶骄阳、迎热浪来到上海,几经周折见到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朱德坦诚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殷切地向陈独秀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陈独秀听完朱德的陈述后,盯着朱德上下打量一番,若有所思地说:“不客气地说,像你这样身份的人,还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真诚的申请,再经过长期的锻炼和考验,共产党才会接受。所以,我奉劝你不要加入共产党,还是回到旧军队里去……”陈独秀一席话,犹如一瓢冷水泼在朱德头上,但是朱德没有因陈独秀的拒绝而对共产党失去希望和信心,他决定到马克思的故乡去,学习革命的理论和革命的方法。之后他乘坐轮船经一个多月的航行到达法国、然后辗转到德国柏林,找到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负责人周恩来,当时周恩来才24岁,36岁的朱德向周恩来叙述了自己走过的道路和追求革命的经历,他表示:“我决心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不再回到旧的生活里去。我一定努力学习和工作,党派我做什么都行”,最终周总理做了朱德的入党介绍人。习近平总书记说,信仰认定了就要信上一辈子,否则就会出大问题,“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朱德这样毅然决然地要入党,就是因为他认准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苦难深重的中国,才能解放牢固大众,我们青年干部要像朱总司令一样,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只要理想信念在,精神支柱就在,所追求的目标就在,前行的动力就在;没有了这个精神支柱,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陷入迷茫空虚,就会在政治上犯错误,甚至就会步入歧途。对于我而言,一定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自己的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永远跟党走,永远听党话,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无愧于党的事业,做党的好干部。二、重温任弼时忘我工作的故事,作为青年干部,我要更加肯干实干任弼时是我们湖南汨罗人,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为党工作了30年,却做了别人60年、100年都做不完的事。在国共合作、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建团、建党、建军、建国每个重大历史关头,都有他殚精竭虑的身影。南征北战之余,他挑灯夜读,钻研理论,留下47篇理论研究文献。超负荷的工作以及两次被捕、遭受酷刑的后遗症,让他患上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因脑出血而重病修养的任弼时,是中共中央“五大书记”中唯一不能亲自前往天安门的国家领导人,读小学的女儿任远征替他参加大典。这一天,他只能在玉泉山寓所时,守着一台收音机,聆听里面的礼炮声。当任远征回家,发现父亲正眼巴巴地坐在小板凳上等她,当她激动地讲述开国大典盛况时,父亲眼里含着泪花。在内心强烈使命感驱使下,他拖着病体,努力工作,最终突发脑溢血。他的生命定格在1950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