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群众齐唱“议、助、管”三字经——安徽省宁国市让农民群众成为乡村治理受益者和主力军宁国市地处皖东南,地域面积2487千米²,辖19个乡(镇、街道)、102个村、18个社区居委会,人口38.4万人。宁国市探索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群众主人翁作用,聚焦热点难点问题,齐唱“议、助、管”三字经,增强村民议事作用和积极性,让村民来“唱主角”,营造了“党员带动、人人有为、全村提升”的乡村治理浓厚氛围。一、政府主导,“议”事先行不为难(一)建章立制,让“议事”更为科学化、规范化在成立市、乡两级工作领导组和市级领导、市直部门联村共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制度的基础上,健全市、乡、村三级组织联动工作体系。层层压实责任,以村组为单位,吸纳一批公益心强、德高望重的新乡贤和能人志士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务协商议事会。作为村里“智囊团”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议事会参与协商议事而不负责决策,旨在更好地引导村民议事,使重大村务决策公决更为科学规范。(二)建立新型村级组织体系围绕“突出一个中心,引导多方参与”的总体思路,结合村“两委”换届,全市102个村全部按照村级党织、村民委员会、协商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多个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的格局,建立健全了新型村级组织体系,规范完善运行机制,进一步夯实基层自治基础。(三)搭建群众参政议事民主协商平台各村均建立了村级协商委员会,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协商触角,在条件成熟的村民小组搭建了协商会平台。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092个村民小组搭建协商会平台,通过协商会召集乡贤志士,共同商议解决方法,对处理有困难的及时提交村镇协商会商议,或向有关部门反映。今年以来共通过村镇协商解决问题338个。(四)强化引导,让“议员”更具代表性、带动性村议事会始终坚持强化支部引领,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与群众共商责任分工。在农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中合理划分政府、村组织与农民的权力边界;通过村民座谈会集体讨论、挨家挨户征求意见等多种方式,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团结一心、共谋共建”的良好工作局面,“老乡说事会”等模式也逐步推展开。作为宁国市第一个党组织的诞生地,2019年以来,仙霞镇盘樟村全体党员在美丽乡村建设、旅游示范村创建村庄整治试点等重点工作中率先垂范,组建了一支“红色领头雁”队伍,自发担任“政策知识宣讲员”“文明实践传播员”“矛盾纠纷调解员”,流动在田间地头和建设前沿,宣传引导群众自觉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形成“党员带动、人人有为、全村提升”的浓厚氛围。二、有的放矢,“助”力整治有诀窍(一)夯实主体地位,发动村民“自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更是村民自己的事。为化解整治“肠梗阻”、啃掉硬骨头、推进整治进度,全市各村议事会成员深入强化村民主人翁意识,将协商机制融入整治的每一个环节。中溪镇协商议事会成员带头发动亲属、村民们清理沟渠、路边杂草,拆除残垣断壁,零补偿拆除无功能破旧房屋。石口村辖15个自然村,群众自发捐资20万元,安装了200余盏路灯。竹峰街道议事会成员花了1个月时间深入群众家中走访,规劝各类违搭违建行为。胡乐镇通过议事协商发动群众积极投入村庄整治工作,共拆除了20处约600米²破旧房屋。(二)引导社会参与,助力乡村振兴宁国市广泛开展村企共建、市乡联创等活动,2017—2020年农民群众投工投劳超过1.2亿元、鼓励民间资金3000万元、数亿元社会资本参与其中。港口镇各村协商议事会积极发挥新乡贤力量,号召其捐资开展道路、河堤、路灯等项目建设;成立港盛旅游投资公司,专门负责基础设施投入与市场化运营,将镇域特色区域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有机结合,吸引了一批社会资本投资和农民返乡创业;全镇打造了西村花鼓、千年龙窑、世外桃源、森林博览、茶香慢城五个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特色区域串联成一条集花鼓戏文化、工业遗产文化、龙窑文化等特色于一身的红色传统文化旅游精品线路。随着山门村“五维共治”乡村治理、西村村“三变”改革等乡村治理品牌的相继推出,如今的港口镇已成为宁国市“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发展的一张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