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规民约“约”出文明新风——北京市顺义区利用“村规民约”推进乡村治理顺义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总面积102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2.8万人,辖19个镇、6个街道办事处,426个行政村。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空间结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利益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更加丰富,利益诉求更加强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顺义区积极探索,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抓手作用,对基层治理先“约”后“规”,“约”出了文明村风、“约”出了淳朴民风、“约”出了清廉政风,有效推进了农村协同共治,提升了农村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一、多方参与制定,力求村规民约“规”得准、“约”得实(一)充分征求意见。镇街党(工)委把关,村党组织全程主持,按照“三下三上”的程序制定村规民约。“一下”,围绕村规民约的内容,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深入调查问题,整理汇总后作为修订的基础材料;“一上”召开村“两委”联席会议,梳理意见建议,研究确定主要框架;“二下”,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讨论,充分征求党员和村民意见建议后形成初稿;“二上”,将初稿提交镇街司法、民政、土地和计生等相关部门,进行政策把关;“三下”,以“党群1+1”工作组的方式将初稿再次征求全体村民的意见建议,据此进行补充调整,形成审议稿;“三上”,将审议稿报所在镇街党(工)委审核把关后,由村民会议表决通过,印刷成册发放至村民,同时报镇政府备案。(二)多方协同配合。根据基层社会发展的实际,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党员、村民代表、村民、流动人口等群体力量,从纵向、横向以及动态三个层面强化协同配合。纵向上,区、镇、村三级联动,区级层面发挥督导协调作用,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协作配合;横向上,一个党员和一个村民代表联系十五户村民形成“1+1+15”协作模式,镇级领导班子驻村挂点联系,采取“领导联村、干部入户”方式,对村规民约的制订工作进行政策指导;动态上,村“两委”广泛征求村民的诉求,充分利用党代表联系点、村民代表等方式手段,完善村规民约。(三)突出问题导向。围绕“补短板、解难题”,深入调查研究,查找最突出、最具普遍性的问题,作为村规民约重点。着眼于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将农村出租房屋租赁管理、社会秩序维护等当前基层治理中的难点问题纳入村规民约,推动村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地区社会持续稳定和各项事业繁荣发展。马坡镇石家营村设立“婆媳澡堂”,由年轻人陪同年长者前来沐浴的一律免费,有力地弘扬了孝道文化,很多原本有隔阂的婆媳、母女、父子以及邻居,重归于好,文明村风盛行。(四)强调分类完善。立足区域发展实际,根据村情发展不同特点、所处地理位置和治理需要等因素,将各村划分为村域环境优化型、村风民风引导型等六个类型,分别指定区直部门负责督促指导、牵头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充分尊重各村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制度建设、文化引领,分阶段有序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区、镇两级层面成立专项督促指导组,对各村开展实地调研,动态掌握村规民约修订执行情况,做好指导督促,实现“规”得准、“约”得实,可落地、能执行,有响应、见效果。二、精准施策,做到村规民约入到“户”、见到“行”(一)创新表现形式。综合考虑村规民约内容、村民文化水平和生活习惯,在村规民约的表现和宣传形式上,加大创新力度。注重使用对偶、押韵等形式,将其转化成为群众语言,充分运用戏曲、快板、歌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村规民约呈现出来,使用墙画、标语、口袋本等灵活实用的宣传载体实现“耳濡目染”。牛栏山镇兰家营村将村规民约编成了三字经,让村民们口口相传,村里越来越和谐。(二)完善执行机制。制定实施细则,明确规定村规民约适用范围、实施程序、考核办法和奖惩措施,丰富“规”“约”内涵,亮明“尺子”,确保可操作性,印制《村规民约一册通》发放到户,组建执约小组,做好宣传监督劝解工作,提高村规民约权威性。仁和镇米各庄村周边企业密集、流动人口多,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该村通过修订村规民约,有效引导村民共建平安美丽家园,动员周边企事业单位参与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