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品牌建设为引领紧紧围绕“一园三中心”发力推动我市羊毛绒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强化XX羊毛绒品牌建设,推动我市羊毛绒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4月下旬,市政协副主席王志强带领市政协经济委部分委员和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先后赴榆阳区、横山区、神木市、靖边县、子洲县,就羊毛绒生产、加工、羊子养殖等进行专题调研。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产业现状XX市是我国羊毛防寒服主要生产基地,盛产“XX白”优质羊绒原料。羊毛防寒服和绒纺作为XX市羊毛绒产业的两大分支,在解决居民就业、提高城市影响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羊毛防寒服产业有一定产业基础上世纪80代初,XX成功研制出以羊毛絮片为填充物的防寒服,创出了闻名全国的“四九”羊毛防寒服品牌。20世纪90年代中期,羊老大、羊中王、七只羊等一批民营企业经过艰辛努力迅速成长起来,使羊毛防寒服产业快速崛起,目前我市已成为我国最大的羊毛防寒服研发生产基地。全市现有防寒服加工企业300多户,规模以上企业21家,主要分布在榆阳区、横山区、神木市、米脂县、子洲县、靖边县,从业人员3万多人。我市羊毛防寒服年产1600多万件,产值近XX亿元,产品主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市场份额占全国同类产品的75%以上。XX羊毛防寒服先后取得国家专利26项,中国驰名商标3件,中国著名商标1件,陕西省著名商标11件,陕西省名牌产品4件,行业协会注册集体商标1件,区域品牌1个。2013年,XX市被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羊毛防寒服名城”称号,为我市羊毛防寒服产业发展和品牌集聚创造了良好条件。今年4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纺织行业标准羊毛絮片服装》,为行业发展提供了质量标准体系。(二)绒纺产业原料资源丰富我市是全国非牧区山羊绒产量第一大市,山羊绒年产量近1500吨,占全省的90%、全国的9.6%。我市山羊绒具有纤维细长、绒色洁白、手感柔软等特点,平均细度15.42um,长度35毫米,适合加工各类高级绒毛制品,被誉为“纤维宝石”和“软黄金”,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已经形成两户规模以上企业,分别为靖边县鼎宏羊绒和陕西通海绒业。其中,靖边鼎宏羊绒以羊绒收储、无毛绒生产为主,创有“戎波尔”品牌;陕西通海绒业现拥有多条羊绒面料、羊绒围巾生产线,已实现量产,并创有“陕绒”和“塞北牧羊人”品牌。另有河北红太集团,为我市引进的从饲草加工、羊子饲养、羊绒加工、成衣制作到终端销售为一体的国内知名羊绒企业,目前该公司在子洲县建有应马安超细绒山羊养殖基地,养殖规模达到12万只。二、存在问题(一)品牌散小杂,合力不足。我市虽然是国内羊毛绒服装主要产销地,形成了一批较有名的服装品牌,但与鄂尔多斯市相比,我市企业大多规模小,品牌杂,缺乏龙头品牌带动,品牌影响力局限在XX市或陕西省内,品牌主导效应没有充分形成,竞争力不强。企业之间缺乏合作与交流,很少以“XX”的整体形象出现,区域品牌形象宣传和塑造力度不够,品牌效应难以充分发挥。(二)公共配套服务不完善。羊毛绒产业作为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接续性产业,缺乏配套齐全的公用设施(交易中心、研发中心、检测中心)和服务体系,产业发展受限。一是园区入园率低。榆阳轻纺产业园一期已于20XX年6月建成,但因离市区较远,企业用工难,入园率较低。原入驻8家企业,现在仅剩3家,影响了XX羊毛绒产业集群化发展。二是销售渠道狭小。由于尚未建立一个具有规模的交易中心,大多数企业实行自产自销的经营模式,缺乏外来的客户资源,企业招商困难重重。没有客户资源的企业,为了生存只能自找销售渠道,资金投入大,库存压力大。三是创新能力不足。我市羊毛绒服装以内穿为主,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面料和式样的时尚性不足,缺乏四季产品,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学研”环节脱钩,科研成果转化难度大,未能充分利用陕西省纺织科技、人才优势,很难占领高端市场。(三)产业链条不完整。一是羊毛防寒服企业大多以羊毛絮片防寒服加工为主,缺少初加工企业和面辅料企业用于制作羊毛防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