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五五”规划编制专题会上的讲话同志们:“十四五”即将收官,“十五五”的大幕正待开启。站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上,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意义非凡,责任重大。“十五五”规划,绝不仅仅是一份文件报告,它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向全市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是我们应对变局、开创新局的战略罗盘。编制好这份规划,事关全市发展大局,事关人民福祉,事关现代化强市建设的未来。全市上下必须以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好这项工作。今天,我们召开这次专题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和省委关于“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总结“十四五”时期的发展实践,研究部署我市“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这既是一次承前启后的工作部署会,更是一次集思广益的战略研讨会。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一、深刻把握“十五五”时期的“时”与“势”,在认清大局中找准定位谋划未来,必先洞察时代。编制“十五五”规划,首要的是把准时代脉搏,看清发展大势,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首先,要从全局大势中看清“变”与“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正在加速重构。同时,国家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将绿色低碳转型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些深刻变化,对我们而言,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挑战在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我们固有的发展模式面临巨大冲击。机遇在于,国家战略的调整为后发地区实现“换道超车”提供了可能,新质生产力为我们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开辟了新赛道,绿色转型为我们发挥生态优势、塑造发展新优势创造了新空间。我们必须胸怀“国之大者”,把*的发展置于全国、全省的大棋局中去考量,精准把握政策导向、产业方向和市场走向,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其次,要从自身实践中看清“长”与“短”。“十四五”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市上下团结一心、攻坚克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预计到今年底,“十四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地区生产总值保持稳定增长,去年达到了*亿元,一批重大项目落地生根,为未来发展积蓄了宝贵能量。这是我们的“长板”,是我们的底气所在。但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短板”和问题。最突出的就是结构性矛盾。2024年的数据显示,我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仍高达xx.x%,而第二产业占比仅为xx.x%,工业“压舱石”作用不强,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的问题依然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在起步阶段,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有限。此外,城乡发展不平衡、民生领域还有不少欠账、社会治理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都是我们必须在“十五五”期间下大力气解决的硬骨头。只有正视问题、解剖麻雀,我们的规划才能靶向精准、务实管用。二、锚定“三大坐标”,校准“十五五”规划的战略航向编制好“十五五”规划,关键在于找准参照系,确立科学的战略方向。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要牢牢把握以下三个战略坐标,确保规划既“顶天”又“立地”。第一个坐标,是国家和省域战略的“高点”。编制规划,必须自觉对标对表。要把我市的发展深度融入国家和省委的战略部署之中,确保同频共振、同向发力。一要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十五五”时期的核心任务。要围绕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前瞻布局。一方面,要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农业、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迈进。另一方面,要积极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生物制造、新材料、数字经济等领域,找准主攻方向,谋划一批具有牵引性的重大项目,打造新的增长引擎。二要聚焦绿色低碳转型。要坚决扛起生态大市的责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要探索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的创新模式,比如可以借鉴长三角等先进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