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工程项目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情况通报自全市工程项目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规范招投标市场秩序的决策部署,以“零容忍”态度向围标串标、资质造假、违法转包等顽疾亮剑。通过系统谋划、协同推进,专项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部分深层次问题仍需持续攻坚。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一、锚定目标、精准发力,专项整治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专项整治启动以来,全市上下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以制度完善为基础、以监督执法为抓手、以技术赋能为支撑,全力推动招投标领域秩序持续向好。通过多方联动、重拳出击,有效遏制了违法违规行为蔓延势头,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强化组织领导,构建协同推进格局。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交通局、市水利局等12个部门为成员的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印发《x市工程项目招投标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季总结”工作机制,召开专题推进会6次,开展联合督查4轮,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合力。各区县同步成立工作专班,制定细化方案,确保整治工作责任到人、落实到位。(二)聚焦突出问题,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绕围标串标、资质造假、违法转包分包等重点问题,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截至目前,全市共查处招投标领域违法违规案件87起,涉案金额达1.2亿元。其中,认定围标串标案件23起,对35家企业给予罚款、暂停投标资格等处罚;查处资质造假案件15起,取消21家企业中标资格并列入“黑名单”;发现违法转包分包问题49起,责令整改项目38个,约谈企业负责人26人次。通过典型案例公开曝光,形成了强大震慑效应。(三)深化制度改革,完善长效管理机制。修订《x市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招投标市场秩序的若干措施》,从招标条件审核、评标专家管理、标后履约监管等方面细化规定。建成全市统一的电子招投标平台,实现全流程电子化交易,累计完成线上招投标项目1200余个,节约交易成本超5000万元。建立招投标信用评价体系,对企业和从业人员信用行为进行动态管理,将信用信息与市场准入、资质审批等挂钩,推动形成“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市场环境。二、正视问题、剖析根源,清醒认识整治工作复杂性尽管专项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期待,招投标领域仍存在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部分问题呈现隐蔽化、复杂化趋势,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破除,亟需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一)违法违规行为仍有发生,隐蔽手段更加多样。部分企业规避监管的手段不断翻新,通过“陪标公司”轮换、“阴阳合同”签订、虚拟业绩包装等方式实施围标串标。一些违法转包分包行为由“显性”转向“隐性”,通过内部协议、挂靠合作等方式逃避监管。今年以来,在已查处的案件中,涉及新型隐蔽违法手段的占比达35%,监管难度持续加大。(二)部门协同存在堵点,监管合力有待增强。行业主管部门与综合监管部门之间存在职责交叉、信息共享不畅等问题。部分区县尚未建立常态化联合执法机制,在案件线索移送、证据固定等环节存在推诿扯皮现象。电子招投标平台与行业监管系统尚未完全实现数据互通,导致部分项目监管存在盲区,影响整治工作整体效能。(三)制度执行不够严格,长效机制需进一步完善。别单位对招投标法规政策执行不到位,存在招标条件审核把关不严、评标标准设置不合理等问题。信用评价体系应用范围较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尚未完全落地。部分项目标后监管流于形式,对企业履约情况跟踪检查不及时,导致工程质量和进度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三、明确方向、持续攻坚,推动整治工作走深走实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全市上下要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严作风,持续深化专项整治工作。坚持“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突出问题导向、强化系统治理,推动招投标领域秩序根本好转,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一)强化执法力度,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开展新一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