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七一”专题党课:清风劲吹扬正气,作风固本启新程同志们:今天,我们齐聚一堂开展“七一”专题党课,共同探讨“以作风建设引领保障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课题。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更是国有企业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从百年党史中“三大作风”的形成,到新时代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持续深化,作风建设始终是我们党凝聚力量、攻坚克难的“传家宝”。作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柱”,国有企业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任,更需以刀刃向内的勇气锤炼过硬作风,以清风正气护航高质量发展。接下来,我将从四个维度与大家深入交流。一、淬魂铸基:作风建设是国企发展的“根”与“魂”作风建设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融入国有企业血脉的基因密码。它既关乎政治本色,又直接影响经营效能,必须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其重要意义。(一)政治属性的“压舱石”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这一属性决定了作风建设是其与生俱来的政治责任。从革命战争年代“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要求,到新时代“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国企好干部标准,作风建设始终是检验国企政治站位的“试金石”。若作风松弛,政治立场就会动摇,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服务国家战略等核心使命将成为空谈。例如,某央企因领导班子作风涣散,导致重大项目决策偏离国家产业政策,最终造成巨额国有资产损失。这警示我们唯有以过硬作风筑牢政治忠诚,才能确保国企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二)市场竞争的“硬支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作风建设直接转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能提升决策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清廉担当的团队能赢得客户信任、树立品牌形象。华为以“以奋斗者为本”的作风文化,打造出敢打硬仗的研发团队,在通信技术领域实现突破;国家电网以“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作风,构建起覆盖全国的优质供电网络这些案例证明:作风优良的企业,在市场浪潮中更具韧性与活力;反之,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的作风,终将被市场淘汰。(三)队伍建设的“净化器”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直接影响干部职工的精神面貌与价值取向。某省属国企曾因“酒桌文化”盛行,导致部分干部沉迷享乐、不思进取,企业发展陷入停滞。而通过开展作风专项整治后,该企业建立“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营造出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业绩实现扭亏为盈。这充分说明:良好的作风能激浊扬清,让队伍焕发蓬勃生机;反之,则会滋生腐败、涣散人心。二、靶向攻坚:找准作风建设的“痛点”与“堵点”当前,国有企业作风建设虽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仍存在一些亟待破解的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将成为阻碍企业前行的“绊脚石”。(一)形式主义“顽疾”未除部分干部将“留痕”当“落实”,热衷于开大会、发文件却对实际问题视而不见。某企业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投入大量资金建设“智慧管理平台”,但平台功能华而不实,沦为“面子工程”;还有单位将“开会发文数量”作为考核指标,导致基层疲于应付,工作效率低下。这种“重形式、轻实效”的作风,不仅浪费资源,更损害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二)官僚主义“积弊”犹存“官本位”思想在个别干部身上仍有体现。有的领导干部高高在上,对基层意见充耳不闻;有的部门之间“踢皮球”遇到问题相互推诿。某集团下属子公司因跨部门协作不畅导致重点项目审批流程长达半年,错失市场机遇。这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僚作风,严重制约企业运转效率。(三)奢靡之风“暗流”涌动尽管中央三令五申,仍有少数干部心存侥幸。有的违规公款吃喝,以“商务接待”为名行享乐之实;有的在物资采购、工程招标中收受回扣,损害企业利益。某央企采购部门负责人因接受供应商宴请、违规采购高价设备,致使企业成本增加XX万元。这些行为不仅侵蚀国有资产,更破坏了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三、破立并举:激活作风建设的“源动力”与“新动能”作风建设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必须坚持“破”与“立”结合,以系统思维构建长效机制,推动作风建设从“治标”向“治本”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