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民主主義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财富集中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精神,分以事件命名、以地域命名、以精神主体命名三种类型。它们拥有共同的特质,即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实事求是、保持艰苦奋斗、以人民为中心、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精神及其谱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伟大革命实践的价值升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支撑。[关键词]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马克思主义;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概述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由各种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凝结而成的精神系统,是一个“类型多样、层次分明、体系化的复杂精神系统”[1]64-7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过程中形成的系列精神的汇集。这一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精神及精神谱系是在艰苦的革命战争中,以革命为主题、斗争为核心,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它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党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是促进党的事业赓续发展的精神源泉,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2]27-37。2021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宣传部梳理了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并予以发布。纳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伟大精神,包括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照金精神、东北抗联精神、南泥湾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大别山精神、沂蒙精神、老区精神、张思德精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开篇[3]18-25,筑牢了中国共产党精神支柱的根基。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有利于更好继承优良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目前学界关于该问题的研究主要有马新发等[4]、杨少华[5]、陈晋[6]17-21、汤志华[7]、蔡志强[8]20-22、唐鲁沂[9]等从中国共产党精神的形成、基本内涵、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出发,分析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的理论来源、形成过程和时代价值,或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发展脉络以及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视角下阐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从目前研究成果来看,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整体性研究仍有拓展空间。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初步建构阶段[2]27-37。它形成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一)时代背景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寻找国家出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改革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先后进行探索,但都以失败告终。俄国十月革命,让中国的先进分子看到了新的希望,他们开始从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五四运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10]5-13,在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自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在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探索遇到严重挫折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革命根据地不断壮大,取得了长征的伟大胜利。14年抗战,中国共产党作为中流砥柱,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随后,又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新中国。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就是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产生的时代背景。(二)文化根基任何一种精神和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