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力量在千年风雨中孕育出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力量在万里丝路上成就了文明互鉴的“西部明星城”?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力量在百年基业中滋养了酒钢六十五载的辉煌壮大?其实,答案就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细心去探索并发现它,它就是——文化。文化是国家之灵,精神是民族之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习近平总书记曾讲到:“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对“文化自信”提出新要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任务,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回望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不难发现,文化兴盛始终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条件。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将不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作为不懈奋斗的重要目标。早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作出发展规划:“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不懈努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将建成文化强国确立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体现了我们党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的信心和决心。文化自信基于深的文化底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收百世之阙文,采千载之遗韵”,孕育出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这是文化自信的前提和基础。纵观历史,文化自信一定还要建立在国家强大、民生繁荣的基础之上,文物就成为了国富民强的代表,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滋养。记载古♘代历史的竹简木牍,历经千年沧桑的秦砖汉瓦,精美绝伦的敦煌壁画,工艺精湛的陶瓷器皿……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既是见证历史的文化遗存,也是滋养精神血脉的宝贵财富。与文物“对话”,不仅能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能让我们感受到弦歌不辍的传承,激起思接千载的心绪,触摸博大精深的文明,从而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我们生活在因地命名的嘉峪关市,一直接受着嘉峪关这座古老城堡中众多历史文物的精神滋养。建于650多年前的嘉峪关,是一个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的历史瑰宝。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总长度为8851.8千米。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也是明代长城中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自古就是“丝绸之路”必经地,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万里长城——嘉峪关”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长城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其所承载着自强不息、众志成城、坚韧不屈、守望和平的长城精神树立起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中国文化形象,并不断通过“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民间文化和大众心理认同,培育出了国民大众共同的情感价值和理想追求。2019年8月20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嘉峪关关城时谈到:“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