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课讲稿】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时代内涵及实现路径〔摘要〕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的需要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美好生活的需要。在新时代,不仅人民的经济需求由原来的基本生活满足型转向综合发展型、富裕提升型,而且人民在政治生活上对民主法治的需求、在文化生活上对精神文明的需求、在社会生活上对公平正义的需求、在生态文明方面对优美环境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我们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维度去全面认识和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时代内涵,并探索通过加强领导、更新理念、健全制度、创新举措等方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关键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新时代内涵;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正确认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很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全面认识并把握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新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1〕11-12。因此,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一个多层面、多维度的结构体系,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维度来分析。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经济生活需要进入新时代,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切实提高,涉及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已稳定解决,小康在我国已总体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即将建成。人民群众在经济方面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主要表现为: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对摆脱贫困的渴望以及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对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渴望。要实现这一目标,现阶段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其主要制约因素。贫困地区农村居民对摆脱贫困的渴望,是我国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缩影。从经济方面看,我国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82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939元,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5.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22元,比上年同期实际增长6.4%〔2〕。从以上数据可看出,虽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差距为2031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的2.74倍以上。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我国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和东、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直接表现就是贫困人口的存在。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18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1660万人,较2012年的9899万人累计减少了8239万人〔3〕。因此,尽管我国脱贫攻坚成绩显著,但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都是“硬骨头中的硬骨头”,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人民群众对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有着迫切的要求。而人民群众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其物质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近年来我国境外消费增长趋势明显便是对此的充分反映。根据阿里巴巴集团发布的《2019春节经济报告》显示,2019年春节中国人境外消费升级趋势显著,甚至我国三四线城市人均境外支付宝消费增速超过北上广等一线城市〔4〕。我国居民的境外消费,既有高档商品,也有日用消费品,这种境外购物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优质商品供应不足,且价格偏高。针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经济生活方面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1〕30。具体来讲,要重点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要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我国供给体系质量;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要进一步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勇敢、实业致富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不仅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而且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建立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