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首个完整中译本走进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以下简称“中共一大纪念馆”),在基本陈列《伟大的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部分,摆放着一个特别的展柜里面陈列有两本封面颜色不同的小册子,它们就是陈望道翻译的最早的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淡红色封面的那本,是1920年8月出版的初版本,封面正中央印着水红色的马克思半身坐像,全册共56页,首印仅1000册。由于当时排版的疏忽,错将标题“共产党宣言”印成了“共党产宣言”。1920年9月,《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印刷第二版,标题的错误被更正,封面改为蓝色。前后两版《共产党宣言》的印刷与传播,在当时的革命青年和知识分子中产生强烈反响,也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伟大的起点:点亮马克思主义信仰之火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在英国伦敦以德文单行本形式首次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宣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1917年,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马克思列宁主义传遍了世界。在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期间,他在进步青年中开展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在图书馆大量扩充马克思主义书籍,包括外文本的马克思主义原著,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推出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其中摘译和引用了《共产党宣言》第一章大部分内容。只可惜,当时《共产党宣言》的通篇译文一直阙如。因此,陈独秀提出,应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尽快翻译出来,“这已是社会之急需,时代之召唤”。于是,将《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一部完整的中译本,成了当时进步知识分子的迫切愿望。历史的选择: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部纲领性文献,思想内容极其丰富和深刻,要将其通篇译成准确完整通俗易懂的中文,并不容易。这需要翻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而且要精通外文,还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和文学素养,就连恩格斯都说:“翻译《宣言》是异常困难的。”1919年6月,戴季陶在上海与沈玄庐创办了《星期评论》,李大钊、陈独秀、李汉俊等经常为其撰稿。仅仅一年时间,《星期评论》就发表了50篇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编辑部很快将翻译《共产党宣言》提上了日程,准备在《星期评论》上连载在译者人选上,《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的编辑邵力子向戴季陶推荐了自己的同乡陈望道,并说:“能堪此任者非杭州陈望道莫属。”陈望道早年曾赴日本留学,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专业。留学期间,他深受马克思主义新思潮的影响,积极宣传十月革命,结识了不少进步学者,阅读过很多马克思主义书籍。1919年,陈望道归国后被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聘为国文教员,指导学生施存统撰写了《非孝》一文,抨击封建礼教,发表在《浙江新潮》上,在教育界引起轩然大波,被浙江当局强扣以“非孝、废孔、共产、公妻”罪名年底被迫离开了第一师范学校。就在此时,他接到了邵力子的来信,请他翻译《共产党宣言》,随信还附有两本《共产党宣言》,一本是戴季陶提供的日文版,另一本是陈独秀提供的英文版。1920年春,29岁的陈望道带着《共产党宣言》的英译本和日译本,秘密回到家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为了能心无旁骛地进行翻译工作,他住进了一间偏僻的柴房,两条长板凳、一块宽铺板,既当书桌又当床。春寒料峭,柴屋简陋,但陈望道全然不顾,一心埋头翻译;入夜后,点上一盏油灯,借着昏暗的灯光,继续翻译,一日三餐全靠母亲送饭送菜。由于长时间忘我工作,陈望道双眼凹陷、憔悴不堪,整个人瘦了一圈。浙中地区有吃粽子补身体的习俗,母亲看到儿子如此辛苦,心疼不已,于是包了些糯米粽子,配上一碟红糖,让他蘸着吃。过了一会儿,母亲在屋外问他红糖够不够,他连声回答:“够了,够甜了。”待母亲进来收拾碗碟时,竟看到儿子满嘴都是墨汁,碟中的红糖却一点儿没动。原来,陈望道工作太过投入,吃粽子时竟把墨汁当作红糖,自己却浑然未觉。“真理的味道非常甜”,正是这精神之甜、信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