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潭:乡村振兴中的青春力量胡平浩/王丹灵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湄潭县抄乐镇沙塘村,万物复苏,鸟语花香,村庄又迎来了充满希望的一天。像往常一样,杜富佳早早来到村委会,看着村委会正厅中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做了一个为自己加油的动作,嘴角轻轻上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作为扫雷英雄、“八一勋章”获得者杜富国的妹妹,杜富佳经常被称作“英雄妹妹”。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她学习哥哥的“你退后,让我来”,主动请缨奔向武汉抗疫战场。2021年5月湄潭县人民医院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在征求杜富佳的意愿时,她说:“我是农村出来的,想为农村发展出份力,我愿意接受这项光荣的任务。”抄乐镇沙塘村地处偏远,地少、山多,村民分散而居。初到沙塘,对村里的一切都不了解。熟悉村民、村庄环境、村集体经济等情况成为杜富佳的首要任务。杜富佳给自己定个任务:每天走到几户村民家中,查看村民产业发展,了解他们近况和他们交心谈心。一个月时间,杜富佳走完了6个村民组。民心顺了,工作自然好推进。逐渐地,杜富佳就和村里群众打成一片,老百姓想要发展的愿望越来越迫切,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湄潭是产茶大县,沙塘村的村民也有种植茶叶的传统,大大小小茶园达5000多亩。但由于位置偏远,一些茶叶收购商经常趁机压价,百姓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好茶难以卖出好的价格,茶产业发展也面临尴尬。面对这样的窘境,杜富佳带领着村民一起探索培育“乡村网红”,尝试直播带货,推动当地茶叶等农特产品飞出大山。通过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村招商引资企业贵州溪牧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紧密合作,打造“乡村直播间”,培育“乡村网红”,带动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驻村以来,杜富佳还根据沙塘村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产业现状,发展烤烟产业1117亩,生态茶园2000余亩,辣椒种植2000余亩,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夯实乡村振兴基础。杜富佳说,“村里今天的这点变化,我知道还远远不够,村民的期盼让我更加清楚自己身上的责任,村民的信任也让我会更加坚定有力地走下去。”如今,已成为孩子母亲的杜富佳面对未来,有着自己的打算:继续增加产品的种类、继续沿着精品化方向运作、继续推动市场份额的提升、继续扩大销售渠道,从而把“湄潭茶”品牌在全国叫响,带动更多的父老乡亲走上富裕路。2021年5月,和杜富佳一样“跨行”的省监委驻贵州理工学院监察专员办、贵州理工学院纪委纪检监察室干部梅源来到了湄潭县复兴镇高岩村,成为一名驻村干部。高岩村作为湄潭县的最后一批脱贫村,村里没有一家制茶作坊,存在着集体经济“无产业、零收入”和小农经济产、供、销严重脱节等问题,这也成为高岩村集体经济难以壮大的关键所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没有资金支持、没有技术支撑的情况下,梅源想方设法为高岩村搭建起“城乡振兴云”抖音直播、微信网络平台,平台在2022年上线运营便受到了大家的一直欢迎,目前该平台已形成“微信平台+抖音直播+实体经营”同时同步的发展格局,并与全省4个地级市7个特色产业主体开展合作,实现村集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浏览量突破3.79万人次。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梅源同村里其他干部一道,结合县委“十万大学生游湄潭”活动,引进北京工商大学、贵州理工学院师生走进高岩村,深入田间地头、走进村民家中,利用唠家常、谈心等方式,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等,使党的政策理论、疫情防控知识、法律法规等传递到千家万户,积极引导群众开展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营造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湄潭翠芽以明前茶品质最高,人的一生以青年时光最为宝贵。在这位年轻的奋斗者看来,最令他感到高兴的是高岩村的变化越来越好,是越来越多的村民过上了富足美好的生活。青山绿影之中,一条条水泥公路蜿蜒入户到家,一栋栋楼房坐落在村道两边。当阳光透过层云层,洒在那些三三两两悠闲地坐在家门口聊天的老人脸上,一幅岁月静好的画卷铺展开来。只有那些还未来得及拆除的土砖房,依稀残留着曾经贫穷的影子。金桥村曾经是省级一类贫困村,过去,鲜少有人知道这里“隐藏”着这样一片“世外桃源”。因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村民们只能守着这些美景过着穷日子。金桥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