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提出并深入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重大成果。”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即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五大特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体现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也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首要特征,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资源,蕴藏着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当今世界,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总和不到10亿人,18—19世纪的英国实现的是千万人口的现代化,20世纪美国实现的是上亿人口的现代化。我国14亿多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前所未有,路径也必然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路径有所不同,不能套用西方理论。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党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始终坚持的价值取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准。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而是通过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共同发展来共同分享整个国家进步的成果,也就是全民富裕、全面富裕、共建富裕、逐步富裕。实现共同富裕不仅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与要求,更体现了新时代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价值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先天性弊病。中国在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始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注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推动“两个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现代化的内涵与外延,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在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处理方式,中国式现代化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西方国家早期的现代化依靠的是奴役、劫掠、杀戮和暴力实现资本原始积累,在今天则依靠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维系当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奉行扩张主义、霸权主义的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具有根本性区别。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使中国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成为“世界现代化的增长极”,也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中国的发展...